11月1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这位一生研究水稻、根植于泥土的老人,长眠在他深爱的土地上。
在悲伤和思念中,袁隆平院士家人和生前同事、学生等前来送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刘少军出席仪式。由湖南省农科院主办袁隆平院士追思礼,展开对老先生的深情怀念,以及分享近期科研成果进展。
今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发布后,社会各界悲痛万分,无数各地民众冒雨到殡仪馆排队献花。
当日,在唐人万寿园陵墓,挂着数十条纪念袁隆平的横幅,一块写有“追忆千里稻香,致敬不朽丰碑”的大型牌匾十分醒目。无数民众自发前来送别,他们戴着的特制口罩上,印着袁隆平生前爱说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平生前喜欢的《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被循环播放。礼仪队手捧袁隆平遗像、灵牌和花篮,缓慢走向墓地。队伍后跟着三台被鲜花覆盖的灵车。第一台灵车上放着袁隆平院士的骨灰盒,上面覆盖着国旗,家属陪在他身边。
吉时到,袁隆平院士灵骨安放仪式正式开始。全体肃立、默哀、安放随葬品、全体孝晚辈添土……现场庄重肃穆。封穴完毕,全体人员三鞠躬表达对袁隆平院士的感恩与思念之情,并向袁隆平院士纪念墓行注目礼、放飞和平鸽。自发前来悼念的民众、学生排队献花。袁隆平生前喜欢用小提琴演奏《我和我的祖国》,陵园特意安排专业人员现场演奏。
袁隆平院士灵骨安放仪式现场,有几个细节让人动容,仪式现场铺的地毯,颜色宛如稻田,道路旁的栏杆上也装饰了水稻。袁老的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袁老的名言:“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如水稻般金灿灿的墓盖上,放着一碗白米、一碗粳米,这是一位名叫胡双辉的安江镇农民企业家送来的。“稻谷和大米是袁老的最爱,我用农民的方式送别他。”胡双辉说。
袁老虽走了,但他牵挂的杂交水稻事业仍在向前。目前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全年亩产达到1530.76公斤,耐盐碱杂交稻示范也取得阶段性进展。杂交水稻现已在印度、美国、巴西等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恭读祭文时所说:“这位热爱人民、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的科学家,这位为人低调宽厚、亦师亦友的长者,这位任则必勤、执着追梦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永远地离开了,但他仿佛又从未离开过我们,他将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
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冲破了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从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
本报综合报道
新闻推荐
为什么要打加强针?哪些人需要打?什么时候打?接种哪种加强针?针对新冠疫苗加强针的接种热点问题,国家卫健委于15日做出回应。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