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淑梅(山西太原)
一眼看到付春生的散文集《大地的回声》的封面,就被吸引了。干净的浅蓝,一定是天空的颜色,大海的颜色。沙白的底色,是大地,像溪水。浅黄的、嫩绿的是树木,是庄稼,是草地。这彩色的画面,让人心醉。广袤的天空之下、大地之上劳作的农人,草帽,紫膛色的脸,晒脱皮的胳膊,粗糙的双手,跌成八瓣的汗珠子。春种夏锄秋收冬储备,不得闲,不得闲。
散文作家付春生是土生土长的土孩子,农民的孩子。田地里有他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婶婶,有他的乡亲。所不同的是,父辈们一身蛮力全给了土地,多情的他,深情的他,更用真情的笔书写河北邯郸那个叫龙门沟的村子,那是他生命中的一片热土,也是天下农人的土地,天下村庄的缩影。他笔下的《独轮车》我们都推过;那口《老井》我们都曾去打过水;《花椒的味道》从过去芳香到现在;我们也在那《几棵树》下捉迷藏,在树枝上荡秋千,听母亲唠叨;秋天桃子熟时,我们的眼珠子挂在树上,也馋得哈喇子不住地流……
著名作家雷达在《我心目中的好散文》里讲,“我感兴趣的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有生命之文,而非死文、呆文、繁缛之文、绮靡之文、矫饰之文。”数十几年来,付春生一门心思扑在散文学习和创作上,笔耕不辍。他的行文语言自成特点,有比较高的辨识度。一个写作者,写得多又精,固然好;写得多,而多是庸庸之作,似乎是不少人难逃的厄运。从古至今,能留下的经典文章,如大浪淘沙;能让我们记住的,更是凤毛麟角。付春生不算高产作家,但他用心打造精品。每一篇,在推出来之前,他都是念了又念,看了又看,改了又改。小到一个标点一个词语,大到一个句子一段话。实在不满意,他把自己推倒,全部重来。在这个以速度论的快餐时代,他那股痴迷字句的一根筋模样,让文友们忍俊不禁。而所有的努力,他只为把文章打磨成“活文”“有生命之文”。
于是,他的文字如彩蝶,翩翩飞。“多情的石头太体谅我们一家人的心情了,他想早早地稳固在房子的根基,垒墙,上梁,亲眼看着五间宽绰的房子拔地而起,让一家人早早安安稳稳地住进去,再不狭窄,再不憋屈,幸幸福福地过上好日子。”《石头的灵魂》一文,石头不再冰冷,是一样有温度和气息的某位村人。明明过的是苦日子,却写得甜滋滋。“晨曦清辉中,苍松挺立,清泉石流。父亲的脊梁被磨成一种象征,一种坚实的姿态。装上一担100多斤的土粪,承载着大山的重量,行走,爬坡,上岭……栖寄荒野中,父亲像一个老僧,那样瘦弱,那样渺小,层层大山把他厚厚地围住。远处,丝毫看不出他的四肢和面容,只有一颗孤寂的灵魂在移动。”《另一种修行》里,他跳跃多维度的笔触,寥寥数笔,色彩饱满,动静相依,一幅农人挑粪图,一张简笔风俗画跃然纸上。他对土地的情感深深深,包括后来读到他未收入文集的一篇散文《守住一片土地》,也极好。“曾经这里到处都是地。一张纸一张纸一样,只要能书写的地方,到处都是诗意葱茏的盎然。一只鸟儿连着一只。不论飞到哪儿,它们看到的不是豆子就是花生,不是玉米就是麦子。还有野兔、松鼠、狍子,蜻蜓、蚂蚁、蝴蝶等。显然,它们已把这里当成家了。像农人一样,有山水环绕,有绿树成荫,有一堆一堆庄稼,谁不愿意一颗心在这里停泊呢?”细腻敏锐的情感和对土地上人和物的细微观察,用音乐质感的语言和节奏,流畅表达,读来自然,朴素,唯美。传统与现实,在不同时间同一片土地撞击。此间,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立体丰满,与我时时在场感观,共情对这片土地的爱与忧愁。守住,是文本叙述情感的最终归宿,也是爱最好的精神出口。
《大地的回声》里的不少文章,掷地有声,花开大刊。发表于《天津文学》《美文》《草原》《散文百家》等杂志,可喜可贺,是实力见证,也是文学对他的认可,给予他的安慰和回报。
作为农民的孩子,付春生有一颗赤诚的感恩之心。文字给他温暖和力量,他也在用文字传递人间温柔,让所有遇见《大地的回声》的读者,穿行那一垄垄土地,置身四野,天大地大,看万物生长;感受春风化雨,冬雪融化,等河开燕子来。
一年一年,四季轮回。与一本好书相遇,我们读后,感悟到活着就是一种修为,就是一种幸福。土生土长付春生,书如其人,泥土芬芳。
新闻推荐
立陶宛批准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中国外交部表示 立方公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将自食其果
综合新华社11月18日电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8日就立陶宛批准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发表谈话。发言人说,立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