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3问数字化转型如何推进超大城市治理

来源:成都日报 2021-11-22 02:05   https://www.yybnet.net/

李金兆数字政府的创新与发展要以“人本逻辑”为根本遵循

郑跃平对大数据的理解一定要和城市治理相关联的场景、需求、目的进行有机结合

樊博大数据驱动城市的应急管理是城市治理里非常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

邓维斌数字政府建设是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将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政务服务能力

张会平数据要素跨界流动治理需要从功能、体制上协同推进,实施过程中需要平衡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数据权益

郑磊数字治理应以人的感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汪玉凯智慧城市的兴起成为实现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单志广数字化转型对城市治理创新能够产生整体驱动

孟庆国进入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更强调数据的归集、获取,通过数据共享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实现业务模式的重构和价值的创新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成都城区常住人口已突破1000万,成功晋升“超大城市”。

我们在享受超大城市带来发展红利、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能发现,城市生活有多丰富,城市治理就有多复杂。依靠传统的人海战术和一般技术手段,看不清楚、管不过来、处理不了。高效能和现代化是超大城市治理的必然要求,而精细化管理和数字化转型则是实现治理高效能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对于超大城市而言,数字化转型将如何改变政府、社会和市民的互动模式?数字化转型赋能城市治理过程中,又如何兼顾精度与温度?

带着这些问题,11月16日,由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数字化转型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研讨会在线上召开,研讨会邀请国家高端智库、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从顶层设计、数据应用、城市安全、要素流动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为破解数字化转型提供超大城市治理参考。

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数字化转型理念正在渗透城市肌理,它是近年来城市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也被视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本期《成都经济观察》,我们专访到这些来自国家信息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权威专家,看看在他们眼中,要兼顾精度与温度,数字化转型该如何推进超大城市治理。

1问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 变化的是什么?

让“数字鸿沟”

变“数字红利”

“信息化向数字化的转型,是从‘系统思维’向‘数字思维’转变;是从‘技术应用’向‘数字重构’转变;是从‘提升效率’向‘提升价值’转变。”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认为,数字化转型对城市治理创新能够产生整体驱动。

“十四五”时期,解决信息“孤岛”、信息“堰塞湖”将是摆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如何让“数字鸿沟”变“数字红利”?“传统意义的信息化建设以数据为目的,各个部门部署了很多系统来实现业务的信息化,这种建设导致了数据分散的状态,数据‘孤岛’、数据‘堰塞湖’也成为我们面临的常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电子数据治理工程研究院院长孟庆国认为,进入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更强调数据的归集、获取,通过数据共享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实现业务模式的重构和价值的创新。“数据逻辑强调的软硬件建设,是多边云、政务云、数据平台、数据中心这些新型的共性的基础设施,在一体化、协同性的基础上构建数据生态,进而提出创新的体系。”

单志广认为,利用五个+和五个驱动能够更好地推动城市治理创新,一是互联网+流量驱动,利用互联网共享驱动城市中各环节、各要素互联互通;二是大数据+数据驱动,利用数据驱动城市治理决策更加全面科学;三是人工智能+算法驱动,以AI技术及其应用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四是5G+效率驱动,通过以5G为代表的移动通信,推动实现“万物皆可联”;五是区块链+可信驱动,通过新的信任机制改变数据和信息的连接方式,优化社会治理结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提出,智慧城市的兴起成为实现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提升公共数据治理能力,精细化治理的基础是数据的高效配置和利用;二是加强公共数据治理,可以极大地整合公共数据资源,提高公共数据的共享水平,打通使用的边界;三是要制定严格的制度规范,保障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处理好公共安全和公共数据开放的关系,处理好横向和纵向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公共数据开放和保护个人隐私之间的关系。

2问

兼顾精度与温度 体现的是什么?

超大城市治理

需把握“人文尺度”

海量的数据、复杂的城市运行,需要用实时在线数据和各类智能方法,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小的成本,解决最突出问题,同时也要让市民更有获得感和安全感,让城市更加宜居有温度。正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上海一网统管城市数字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所言,在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忘记我们的治理对象、服务对象都是人,不能只是强调数字、强调技术,却完全忽视人的感受。要以人民感受度作为评价的最终标尺,而不是技术高级度,也不是技术精准度。

他从上海的一网统管的“网”切入,认为上海的“一张网”是一张柔性的,而不是一个刚性的、完全以技术和机器的逻辑而编制的网络,强调精度和温度,用技术的手段提高精度,同时赋予其温度,并给市场和社会参与留出充分的空间。

郑磊认为,技术赋能不等于技术万能,对数字技术的期待应切合实际。“一网统管”不只是一个技术平台,更不只是一块大屏,而是一张“王”字形结构的、线上线下协同的“网”,用实时在线数据和各类智能方法,及时精准地发现问题、对接需求、研判形势、预防风险,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最小成本,解决最突出问题,取得最佳综合效应,实现线上线下协同高效处置一件事。“最根本的是,数字治理应以人的感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好效度、温度和尺度,这三个‘度’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在数字时代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治理新趋势方面,单志广提出要实行“八个转变”,即技术应用从独立转向融合、系统结构从分治转向开放、业务模式从供给侧主导转向以人民为中心、治理模式从尽力而为转向无微不至、治理方式从粗放转向精准、系统能力从纵强转向横通、系统特征从稳态转向敏态、设计原则从条块分割转向顶层设计。

“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趋势来看,一是要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二是要保障城市高水平运转;三是要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四是要不断解决城市发展运转中的难点和痛点。”汪玉凯指出,要理清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思路,必须坚持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三化”方向,遵循“人本性”“公共性”“协同性”的“三性”原则,以市民为中心,提升便捷感、安全感、获得感、公正感、幸福感。

3问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 数字政府如何建设?

确立职能部门数据权责

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

“要达成高效的治理模式,本身需要政府去做针对性的优化和建设。”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代邮政学院)教授,重庆市新型智库“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与创新发展中心”研究员邓维斌认为,数字政府建设是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数字社会、完善数字生态、加强城市治理中起到关键引领作用,将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政务服务能力。

当前很多地方相继推出“十四五”时期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把数字政府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一项非常重要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孟庆国建议,从“三定”到“四定”确立职能部门数据权责体系。从原有的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再加一个“定数据”,对各职能部门进行数据的责权定责。这样一是可以规范部门的数据归集、更新、维护和使用的工作及行为;二是可以保障部门数据的质量、标准、完整性和合规性等要求;三是为实现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能提供高质量、可靠部门的数据资源;四是落实“一数一源”工作要求,避免重复采集、多头采集,便于政务数据的统筹和集中管理。

他还建议,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实现机制。在政府部门实现数据共享,需要明确三个权责,一个是归属权、一个是使用权、一个是共享管理权,按照职责将参与数据共享各部门划分为数据的归集部门、数据的使用部门以及数据共享管理部门,对这三者予以清晰的权属界定。基于智能合约实现权责的明晰和执行,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共享过程的记录和追溯,建立职责清晰、可控、可信、可追溯的政务数据整合交换机制,使之具备解决基于数据驱动的业务模式创新的基础,更好地破解政府数据共享的难题。

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对于数据要素跨界流动治理,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张会平认为,数据要素跨界流动治理需要从功能、体制上协同推进,实施过程中需要平衡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数据权益。他提出,数据要素跨界流动治理应该构建一个自上而下、定位明晰,更加一体化的国家数据治理体系,国家层面做制度建设和整体统筹,省级层面做好具体协调统筹,地市级做好数据治理推动引领式的创新与运营,区县级更多的是推进使用。在政府部门层面构建体系化(系统、分类、分级)的数据资源池,各级政府来共同推进,理清横向关系的逻辑、纵向关系的逻辑、定位的逻辑,去进一步深化数据驱动的发展。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总编辑李金兆看来,要以整体政府理念建设数字政府,实现治理的有效高效;以服务导向原则建设数字政府,实现服务的升维多维。他阐述说,“数字化转型下的超大城市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治理不能只是从社区网格到指挥中心的数据表征,而需要真正建成一个平台型、响应型、效率型运行和履职的网上一体化政府,从而实现从城市大脑到每一个基层网格的全面同步、全面协同。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政府的创新与发展要以‘人本逻辑’为根本遵循,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一体化、人本化、智能化水平,要紧盯企业和群众提出的具有公共性的痛点、难点、堵点去破题,坚持与民同心、与民共情。”

大数据可以在城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此,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公共管理学系主任,中山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郑跃平认为,过去几年间,地方政府对大数据和数据治理的价值有了更准确的理解,也达成了一些共识,在组织架构优化、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数据应用仍面临多种困境,包括“数据”与“业务”两种逻辑的冲突、成本与收益的不匹配、数据与治理体系没有有效融合、应用的层级与主体矛盾等,制约了数据价值的发挥与应用效果的提升。他建议,在认知上,需要从技术侧转向治理侧,对大数据的理解一定要和城市治理相关联的场景、需求、目的进行有机结合;在体系上,要从“对数据的治理”到“依托数据的治理”转变;在能力上,要从“制度与规范”“效率与效能”“应用与场景”“稳定与安全”等不同的逻辑出发,不断改革、创新和调整,以提升面对新环境的适应性治理能力,从而让数据真正有效赋能,推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樊博从城市应急资源布局为切入点,指出大数据驱动城市的应急管理是城市治理里非常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对超大城市的治理要求是要像绣花一样去精细地治理这个城市,这就要求以数据的思维去驱动城市的应急管理,把应急资源布局的问题解决好。他建议,一是要用大数据的思维去驱动应急风险网格的划分;二是应该按照风险网格权重的大小,驱动行政中心的救援力量,或者是救援资源的布局;三是以大数据驱动的计算模型去计算应急资源的需求;四是按照一图全调度去构建应急资源的储备补给体系。

本报记者 李艳玲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供图

新闻推荐

养生堂 中医教您冬季如何养生

11月7日是“立冬”节气。立冬,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近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干诊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3问数字化转型如何推进超大城市治理)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