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在云南哀牢山失联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已全部找到,找到时均无生命体征。
11月13日,4名地质调查员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进入哀牢山开展野外作业失联。从11月15日当地开展搜救以来,整个搜救任务持续一周时间,共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车辆150余辆、卫星电话100余部、无人机50余架、直升机10架次及相关物资、技术装备。
为何搜救工作持续时间长达一周?搜救行动面临哪些困难?地质专业人士为何遭遇失联?记者采访了前方搜救人员和相关专家。
4人带着定位仪
但均未开机
据此前报道,按照计划,4名地质调查员13日徒步进入哀牢山内部,翻过山脉到达玉溪市新平县完成预定任务。他们本计划于13日下午或14日上午下山,但并未在计划时间内下山。
据前方救援指挥部了解,四名失联地质调查员的名字是张金榜、杨敏、张瑜、刘宇。据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沅管护局局长王鸿东介绍,4名人员中,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都曾当过兵。据在现场的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队员描述,根据目测,4名遇难者衣冠较为完整,也没有被野兽侵害的迹象。
澎湃新闻从现场救援人员处获悉,4名失联人员携带的食物不够4人吃一天。具体食物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作业工具包括:每人一台RTK,森林罗盘,2把工兵铲,3把砍刀,油漆,排笔,树牌,卷尺,皮尺,钉子,一次性雨衣,1个2万毫安充电宝,1矿泉水瓶汽油。其中,汽油是驾驶员担心地质队员们晚上下不来,特意从备用油桶里倒出来让他们带着的,可用于野外生火取暖、防野兽,还能稀释油漆。张瑜随身背了1个迷彩大包装食物和作业工具,张金榜的双肩包里放了罗盘和平板电脑。
4名地质调查人员此次进山,原本是为了开展为期2天的森林资源调查,用RTK(实时差分定位)设备对森林样地进行测算统计。一名救援人员在接受采访时介绍,RTK是一种能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失联的4人各有一台RTK设备。按计划,他们应该在11月14日打开RTK设备。只要按下设备按钮,救援人员就能根据卫星系统传回的数据找到4人所在的位置。但从14日至21日11时,失联4人从未打开过RTK设备,因此救援人员无法据其定位。
沟壑纵横环境恶劣
100米距离要走近1小时
公开资料显示,哀牢山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两大地貌区的分界线,长近千公里,山形陡峭、树木茂密、沟壑纵横,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是全国最大的原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森林覆盖率85.1%。
在此次救援过程中,普洱市消防救援支队景东县大队副教导员黄箐介绍,哀牢山地面植被比较复杂,杂木、竹子丛生,搜索行进很困难,地势坡度有60至80度,行进过程中搜救队员无法直立行走,要通过弯下身体或者匍匐一点点向前迈进,“前方距离目视可能只有100米,但要通过耗时就非常长,需要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黄箐说。
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作战训练处处长杨磊也表示,原始森林山高林密,沟壑纵横,行进困难。此外,救援人员在搜救时发现补给供应比较困难,主要的补给要靠自己携带,或返回补给点补充,如天气达到飞行条件的话直升机才能进行投放补给。
杨磊表示,11月22日0时32分,搜救队员发现失联人员。搜救现场的影像资料显示,失联人员被发现时身穿迷彩外套,袖子呈卷起状。据杨磊介绍,当地昼夜温差大,丛林深处有雾。黄箐也表示,搜救的位置海拔达到2600米,晚上最低温度只有7摄氏度。杨磊告诉记者,哀牢山密林覆盖率高,打电话存在通信不畅通的情况。
另据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副站长杨效东教授介绍,“这里的野生动物多,最凶猛的是黑熊。我们站上的一位工作人员碰到过:他在山上安装红外相机,突然就偶遇了!幸亏有一定距离,后来双方主动互不惊扰,人和熊都小心翼翼躲开,那次有惊无险。另外还有毒蛇,上世纪90年代,我们站上的工作人员被蛇咬过。”
专业人员进山
为何也会失联?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苏怀表示,在野外山区森林进行考察作业时,要尤其注意迷路的情况。百家号官方认证的匠心计划创作者、星问答计划创作者“悟空科学”科普说,哀牢山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仅仅是高等植物就有一千多种,就连森林都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森林类型还是云南特有种。至于生活在这里的野生动物当然也不少,比如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云豹、黑长臂猿、眼镜王蛇和眼镜蛇,都有在这里生活。由于大家并不了解哀牢山这个地方,所以可能很难从文字上感受到救援有多难,也不能直接体会到哀牢山的凶险。
哀牢山在玉溪境内的一名护林员告诉记者,哀牢山地形过于复杂,上山下坡总是弯弯绕绕,遇上大雾天气,行路会变得更难,“即便是有野外生存能力的退伍老兵,也难免遇到难题,可能也看不清哪是哪,容易偏离方向。”多位樟盆村村民说,近些年他们很少有人进入哀牢山。有村民说,一二十年前,当地村民曾上山采药,“但到的地方也都是边缘地带,而且都是跟着长辈走原来人留下的路”。综合自新华社、工人日报、中国新闻周刊、澎湃新闻、镇沅发布等
新闻推荐
胡福明,荣获“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资料照片在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收藏着《光明日报》刊登的、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