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18岁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遗憾的是,记者近日采访发现,由于青少年抑郁症状不明显,家长们多将其当成“青春期叛逆”,往往回应“想开一点就过去了”“小孩子太娇气、太矫情”“过了青春期就好了”……
青少年抑郁症就诊率很低
一次英语成绩发放前,小王躲进体育馆的楼梯间,一个人蹲坐在台阶上,希望这个难熬的时刻赶紧过去,母亲的责骂在脑中回响,“给我俩丢人,英语这么差。”他突然用牙狠狠咬住手背,直至流血。可能一件小事,就能让他全部情绪崩溃。今年20岁的小王,已与抑郁症抗争5年。
小王的父母都是高中英语老师,早期没有察觉到他的抑郁倾向。他母亲说,班主任曾告知,儿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间不跟人说话。她也发现,儿子体重下降,以往爱看的篮球比赛也不看了。但她只是觉得,儿子过段时间就好了。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刘长辉介绍,重性抑郁障碍是指持续至少两周的心境抑郁或丧失兴趣或愉悦感。在青少年身上,最初会表现为食欲下降、失眠或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容易被察觉。
“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矫情。”小王说,班主任的态度经历过大转弯,最初觉得成年人才得抑郁症。父母也觉得有吃有喝、学习环境又好,其余诉求都过分。
在与心理咨询师多轮彻谈后,小王父母才有了改观,同意吃药治疗,还找到班主任寻求帮助。班主任特意嘱咐3名同学轮流陪伴小王,给予关心和照顾。然而,更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抑郁症”,导致抑郁症的就诊率很低。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王冠因工作需要观察过很多个家庭。她发现,作为独生子女的青少年,与邻居、同学的互动很少,缺乏大自然接触,缺少长期玩耍的伙伴。回到楼房家中,玩游戏、看书和电视。接触虚拟世界多,缺乏真实感。这样的孩子一旦在现实世界遇到烦恼,容易变得不知所措、一下子无法接受。
给孩子高质量的正向回应
王冠曾对十所中学500余名初高中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132名学生明确表示厌烦学习,还有34名学生觉得人生没什么意义。如今,家长对教育的投入和重视度都超过以往,为何青少年更容易抑郁呢?
“你现在能考上本科,以后进个大单位就是成功。”这是小刘父母常说的话。小刘生活条件优越,刚上大学她迷茫了很久,没有人生目标,更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于是逃课、打游戏,最终被迫退学。
小刘是王冠治疗的患者。王冠表示,进入大学后,人际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兴趣特长等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只有“成绩好”的孩子很难适应。“现在的青少年接触的信息渠道多、信息杂乱,容易受到消极导向的价值观影响。”
“任何精神心理疾病都需要早识别、早发现、早治疗,这是科学。”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刘长辉说。轻微的抑郁症可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适当休息和减少学习任务等方式缓解。但不治疗,会让症状潜移默化到人格中,人格抑郁就会悲观、自我否定,严重时会导致自杀。
王冠认为,除社会各界的努力,家长积极回应孩子的感情诉求也很重要。家长要对孩子有高质量的正向回应,营造好的亲子关系。还要为孩子树立长远的价值观,明确的目标和梦想能帮孩子找到“自驱力”,还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同龄人的社交活动。有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支持,孩子会更自信。
刘长辉表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抑郁症的重要环节。平时可以带孩子多参与一些户外运动,保证每天的运动时间。运动可以通过生理和生化反应改善体内的激素分泌水平,预防抑郁症的发生。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先进集体奖” 鲁大实现历史性突破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徐峰通讯员苑蕾孔宪东)10月1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颁奖典礼在南昌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