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主要内容涉及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5个领域30个核心要点。同时,相关教育内容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身心发育特征和认知水平,对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孩子具体要学什么?一起来看一看。
(一)领域1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
很多疾病往往是由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在与健康相关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可塑性最强。应教育学生从小认识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学会正确理解健康信息,自觉采纳健康行为,注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领域要点包括:
认识健康;个人卫生与保健;健康问题与疾病预防控制;用眼健康;耳鼻口腔健康;形体健康;健身锻炼与运动;健康作息;合理膳食;公共环境卫生;关注健康信息。
(二)领域2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青春期是旺盛的生长发育期,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逐渐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预防成年期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的关键时期。
针对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变化特点,不断调整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适应自身以及学习和生活环境变化,对健康成长和维护终身健康至关重要。应教育学生了解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自我保护,减少健康风险行为及其危害。
本领域要点包括:
生长发育;青春期心理;青春期性健康;性侵害预防;珍爱生命。
(三)领域3心理健康
个体心理健康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关键时期,应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保持积极心理状态,了解并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增强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主动化解困扰,增强抗挫折能力,提升幸福感。
本领域要点包括:
社交与社会适应;情绪与行为调控;心理问题与援助支持。
(四)领域4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儿童青少年往往是传统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学校集体生活方式下,学生相互接触频繁,罹患传染病的风险较大,易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引导学生掌握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了解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树立公共卫生意识,提高传染病预防能力。
本领域要点包括:
传染病基础知识;常见传染病及防控措施;传染病对社会的影响;口岸公共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五)领域5安全应急与避险
伤害、暴力威胁等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生命安全及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溺水和交通伤害(道路交通事故)是常见的导致学生意外受伤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校园欺凌和涉及学生的网络电信诈骗等时有发生。应引导儿童青少年增强安全防护意识,学会预防和规避危险,掌握应急常识和急救技能,提升信息素养,增强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和能力。
本领域要点包括:
应急常识与急救技能;用药安全;社会安全;校园安全;实验、实习安全及职业健康;网络与信息安全。
学段要求:
小学阶段
通过基本知识介绍、具体技能训练和个人卫生习惯培养,引导学生了解生命与生长发育知识,初步认识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掌握自我保护、求助、避险与逃生的基本技能等。
初中阶段
注重讲解原理和机制,引导学生学习青春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预防性骚扰与性侵害的能力,学会正确对待挫折,提高情绪管理的能力,学会减压放松方法,学会克服焦虑情绪,能够主动求助等。
高中阶段
主要强调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生长速度的变化规律,理解性、爱情和婚姻的关系,提高健康的异性交往能力,学会正确应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能够识别并预防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综合《人民日报》
《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
新闻推荐
前段时间,科室抢救了两位猝死男性患者。第一位53岁,傍晚和朋友散步时突然倒地,送到医院已经临床死亡;第二位54岁,咳嗽上午到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