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的93号航班国家纪念园,艺术家绘制遇难者画像。 新华社发(纳特·斯莫尔伍德/摄)
新华社记者
【核心提示】
今年9月11日是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二十周年纪念日。
连日来,从东西海岸到内陆城镇,从政府机构到社会团体及中小学校,全美民众纷纷举行各种纪念活动。20年后的今天,记者回访了93号航班坠毁地,已觅不到那一天的一丝焦痕。20年后的今天,回想起这震惊世界的一幕,美国人依然悲愤难消,恐惧犹存……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情报机构以反恐和维护国家安全为名,在全球大搞监听监视,利用技术优势暗中将触角伸向他国,已到了偷窥成瘾、有恃无恐的地步。这种无视规则、突破底线、侵犯人权的“网络恐怖主义”勾当,实际已变成美国手中推行霸权主义、干涉他国内政的“大棒”,着实令人不齿。
【纪念】20年后,灯光再现双子塔,民众活在恐惧中
根据白宫发布的总统文告,美国总统拜登宣布11日为美国的“爱国者日”和“全国服务与纪念日”,全美将在美东时间当天8时46分开始默哀,这是当年第一架被劫持飞机撞击纽约世贸中心北塔的时刻。
拜登11日还将前往“9·11”事件三处发生地——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遗址、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美联航93号航班坠毁地,以及弗吉尼亚州五角大楼参加纪念活动。美国防部11日晨将在五角大楼举行升旗仪式,纪念在这里遇袭身亡的184名遇难者。五角大楼近日还在夜间向天空发射巨大光柱纪念“9·11”事件二十周年。
11日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遗址也将举行纪念仪式。夜幕降临后,纽约将向夜空发射象征双子塔的两束纪念光束。受新冠疫情影响,许多纪念活动以在线形式进行,民众活在恐惧中。
美国主要电视台和主流媒体平台也纷纷推出各种视角的专题节目和纪录片。奈飞公司采访了多名美国前政要和阿富汗人士,制作了5集纪录片《转折点:“9·11”与反恐战争》;全国广播公司推出《“9·11”今昔》系列片,探讨“9·11”事件对美国医保、移民、科技等领域的影响;美国史密森学会推出《十步走向灾难》系列电视片,列举导致袭击事件的美国政府10个失误。
【回访】
“声音塔”寂静无声,“镌名墙”沉默屹立
在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附近乡村,“9·11”事件中93号航班坠毁地重归恬静的原野,觅不到20年前那一天的一丝焦痕。
“景貌和当初一样,我们没作任何改变。”93号航班国家纪念园工作人员保罗·多纳蒂告诉新华社记者,除了被坠机大火烧焦的树木因安全原因被移除,其余皆如原貌。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民航班机,冲向美国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地标建筑。美联航93号航班是其中第四架也是最后一架,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附近的乡村。
无人生还。坠毁时,93号航班至华盛顿的飞行时间仅余18分钟。劫机者目标据信是美国国会大厦或白宫。
包括93号航班上的40名平民,共有2977名无辜者在“9·11”事件中遇难,留下他们的亲人、事业和未竟的人生梦想。
纪念馆里,拿起耳机,可以听到数名乘客与地面亲人最后通话的录音。给父亲的、给丈夫的、给孩子的;平静的、颤抖的、泣不成声的……纪念馆外,一群艺术家或跪或坐,比对着照片,用彩色粉笔绘制航班遇难者的大幅头像。
“震撼”“悲伤”“太多生命的丧失”,时隔20年,不少参观坠机地的美国民众说,这仍是他们对“9·11”事件最深刻的印象。
【追问】
未来美国还会发动海外战争吗?
20年后,美国更安全、更强大了吗?
就美国如今面临的外部恐怖主义威胁而言,多数受访者给出“可能更安全”的答案,但对“更强大”这个问题,多数却摇头不予认可。
20年前曾赶赴坠机地拍摄的摄影师戴维·拉贝尔说,他不认为美国更强大,因为普通美国人没有过得更好;而从疫苗、种族到党派政治来看,美国“现在是一个严重分裂的国家”。
来自佛罗里达州的护士奥特姆·乔伊·科尔顿说,她认为美国在很多国家有了一个坏名声。
越战老兵拉里·施罗德说,他认为美国当今最大问题是不从群体或整体角度思考问题。他期望美国能继续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展开国际合作。
未来美国还会发动海外战争吗?
已经退休的佩蒂·米勒说,在她看来仍有可能,因为美国“喜欢控制一切”。
施罗德说,无论发生什么,“战争永远不是解决之道”。
8月底,美国结束长达20年的阿富汗战争,塔利班重掌政权和美国撤军的混乱场面对“9·11”事件纪念活动氛围产生明显影响。很多美国人认为,反恐不再是美国的头号要务,美国的“9·11”时代随“反恐战争”的结束走向终结。
【观点】
反恐,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20年前,英国安全问题专家亚历山大·尼尔正在美国五角大楼附近上班,与“9·11”恐怖袭击擦肩而过。近日,他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站在今天回顾,2001年9月11日不仅是一个改变很多美国人生活的日子,也是一个将改变无数远在万里之外人们的日子。袭击发生后不久,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对国会的演讲中正式提出将进行“反恐战争”。10月7日,美军开始了针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并迅速推翻了塔利班政权。2003年,美国以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与“基地”组织有关联为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20年后,塔利班重新掌权,美军在混乱中撤出了阿富汗,被美国认定为“9·11”恐袭的幕后黑手“基地”组织依然存在。
在尼尔看来,一个更大的问题是美国“反恐战争”与其所谓自由、民主和自由主义的愿景混为一谈,“被一种爱国情怀和将美式价值观予以延续的需求所驱使”。
“恐怖主义不会轻易消失,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正如现在的新冠疫情。不幸的是,恐怖主义像病毒一样,它会想尽办法击败对手,而我们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记者徐剑梅邓仙来刘品然参与记者胡友松檀易晓许缘)
(本报综合新华社9月10日电)
新闻推荐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疫情周报显示,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每周新增确诊病例数多次反弹。虽然过去一个月全球疫情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