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张洪霞在布置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吉祥物发布会的会场。受访者供图
北京冬奥宣讲团成员张洪霞。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供图
首钢集团园服公司的客服主管张洪霞是一名典型的“双奥人”。2008年,她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运营中心工作,亲历了迎接北京奥运会开幕的盛大场面。
2015年,当得知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张洪霞毅然辞去在电视台的工作,来到首钢,服务冬奥会。五年来,张洪霞团队服务了大大小小2500多次参观,24000多场会议,服务人数将近50万人。他们的服务做到了零失误。
辞掉电视台工作来到首钢服务冬奥会
新京报:当初为什么辞去电视台的工作来服务冬奥?
张洪霞:就是对奥运的那份情结。我忘不了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工作的那段日子,我们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4000多次会议,终于迎来了奥运会的盛大开幕;还有现场所有人伴随着2008面缶的敲击声共同倒计时的场面,以及奥运五环慢慢升起、中国卷轴缓缓展开的画面;我更忘不了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场9万多名观众齐声高唱国歌时的那份震撼。
到现在我还记得,奥运会闭幕式结束的那天晚上,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马路边,心里空落落的。
奥运会结束之后我去了电视台工作。2015年7月31日,当在鸟巢听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出“北京”两个字的时候,周围拥抱呐喊的欢呼声让我仿佛又回到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那个夜晚,我当即决定辞掉电视台工作,去服务冬奥会。
新京报:来到首钢之后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张洪霞:刚到首钢不久,我们就迎来了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记得当时会场内一切准备就绪,会场外有个人工湖是进入会场的必经之地,我在开会前一天路过人工湖的时候,发现湖底有些地方掉漆了。我就琢磨,怎么装饰一下,让这里既美观又能突出奥运元素,还能体现我们节俭办奥、绿色办奥的理念呢?最能代表奥运元素的就是五环了。
可是用什么形式体现呢?一旁的转型职工秦师傅乐呵呵地说:“咱们可以用白色鹅卵石啊,绿色又环保,省钱又好看,上次咱们美化道路的时候还剩了好几袋呢,我这就拿去。”
我们一块一块地把鹅卵石洗干净,小心翼翼地摆起来。深秋时节,人工湖里的水冰凉冰凉的,我们的手冻得通红,可我们的心却是火热的,因为那一块块鹅卵石凝结着我们对奥运的情怀。终于把五环的图案摆出来了。可我左看看右看看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吃饭的时候听同事说周末要去爬长城,我立马来了灵感。长城最能代表咱中国元素了,又正好契合这次国际会议的主题。我放下筷子立刻来到人工湖边摆起了长城。
第二天的会议服务保障工作圆满完成,人工湖里注满了水,长城围绕着五环,在阳光的映衬下格外漂亮。这道亮丽的风景让参会的人们争相拍照,就连现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小萨马兰奇也在这拍了好几张照片呢!连连称赞:“Verybeautiful,漂亮”。能为冬奥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新京报:在工作中有没有一些很困难的事?
张洪霞:2020年春节,因为工作忙,我好几年没陪妈妈过春节了。她得了帕金森综合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现在已经不在了。那时候妈妈一给我打电话就哭,说想我,让我回家。每次跟我妈通完电话,我都会偷偷掉眼泪。那年我决定再忙也要带一岁的宝宝回家让姥姥看看。
可想不到,腊月二十九刚到家疫情就来了,我惦记着年前安排值班的员工,大年初二我就回京了。刚回来就收到了疫情防控的紧急通知,我自觉在家隔离了7天。
那段时间,按疫情防控的要求,外地人员还不能返京。我们服务的14栋楼,每栋楼只有一个人,我就哪个楼有事去哪儿支援,冬奥组委办公区有50多个会议室,每天有会我都去支援,布置会场、打水、摆台、消毒、测体温、开电梯,那段时间真是累坏了。但是一想到是为了冬奥,我又觉得一切都值了。
编制近4万字管理手册得到国际认证
新京报:这些年来,你为冬奥会还做了些什么?
张洪霞:奥运会是全世界最高规格的体育盛会,一切工作都要以最高标准执行,包括我们的会议服务。任何一个小细节不仅体现的是我们的服务水准,更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服务理念,我萌生了一个想法,编写一套大型赛事运营服务的体系文件,让我们的服务更加标准化、高端化、国际化。
我们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贯穿到冬奥服务体系当中,编制了将近4万字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记录表格和支持性文件。半年时间里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在家里有时候也是一边给女儿喂奶,一边看着电脑工作。
经过了22次专题研讨会,206次调整,终于形成了一套实战型服务管理体系,得到了国际认证,我和我的几位同事也成了中国质量协会认可的三标企业内审员!现在,这套服务体系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冬奥组委国际会议、大型接待、活动服务的各个方面。
我们的微笑统一露出8颗牙齿,茶杯杯把统一朝右45度,前后椅子间距统一1.2米,台裙表面不允许有一点褶皱,这种对细节的苛求,对服务标准的极致追求,贯穿了整个冬奥筹备过程中。五年来,我们团队服务了大大小小2500多次参观,24000多场会议,服务人数将近50万人。今天,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我们的服务做到了零失误。
新京报:在这段工作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张洪霞:百年首钢,百年芳华。2008年为首都环保而搬迁的首钢,因2022年北京冬奥会重新焕发生机,再创新的辉煌。作为首钢园服公司的一员,我很自豪在“双奥之城”履行“双奥之人”的责任。以客户需求为“第一信息”,以客户舒心为“第一追求”,以客人满意、领导放心为“第一标准”,把服务工作做到极致。
2022年冬奥会越来越近了,我们“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耽误不起”。首钢人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诠释了首钢服务的内涵,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使命,而我的使命就是将服务做到极致:服务奥运,在国人面前,我们代表的是北京,在外宾面前,我们代表的是中国。接下来我想继续做好每一次宣讲,做好每一次会议服务,做好每一次参观接待,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冬奥,关注冬奥。
新京报记者吴为实习生王美约
新闻推荐
体育成为中考科目、体育课时增加、更多的体育项目进入校园……“双减”之下,学校体育该如何发力?校园体育会有怎样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