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布、油纸生产一直沿袭至解放后。据史料记载,1952年,北胜街从事油布、油纸生产的家庭小作坊有8户16人,年产油布6512张,1954年增至16户19人,年产油布6937张,1956年作坊保持16户,但从业人员增至34人,年产油布65000张。从1952年至1962年共生产油布782399张,外销油布共692640张。1952年至1962年,共生产油纸2539188张,外销1991500张,但仍然供不应求。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油布、油纸家庭小作坊合并为集体化,成立百色县油布厂,厂址设在百胜街尾公路旁。1964年以后,随着塑料簿膜问世,并以其质轻、薄,玲珑美观深受群众喜爱,逐渐被人们普遍使用,塑料薄膜最终取代了质粗,厚、重的油布、油纸。
尽管仍有部分人喜欢用油布、油纸,但是由于销量不大,产量也逐渐减少,最后停产了。油布、油纸生产经历了近百年历史,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人们基本上看不到手工制作的油布、油纸了。
新闻推荐
“船老大”黄高业
人物简介:黄高业,1956年生,右江区大湾村上芹屯人,在石龙渡口摆渡10余年,是至今百色市区近郊内仅有的4名专职摆渡人(石龙渡口3个、百法渡口1个)之一。黄高业上过一...
百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百色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