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新闻 通渭新闻 陇西新闻 漳县新闻 渭源新闻 岷县新闻 临洮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定西市 > 通渭新闻 > 正文

也说“通渭现象”

来源:定西日报 2018-04-22 09:30   https://www.yybnet.net/

□王丁胜

提起“通渭现象”,大家普遍认为是指通渭的书画热。通渭人酷爱字画、习学字画、悬挂字画、收藏字画蔚然成风,书画领域人才济济:中书协、中美协的国家级协会会员有50多人;甘肃省书协、美协会员及其他省级协会会员有200多人;其他没有入会参团、纯属个人爱好且艺术水准很高的书画艺术人员数不胜数;书画市场繁荣,国内许多大家名流来过通渭交流拍卖,基本都是满载而归。

人们之所以对通渭现象充满好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大众认知中,书画属于一种高雅艺术,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撑的,爱好和收藏书画应该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方更有基础和余力。通渭是一个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自然条件严酷、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出现这样的现象,则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不合规律、出人意外。实际上通渭人对书画是深入骨子里的痴爱和钟情,不是淘金式的功利。贾平凹先生来通渭后,专门写了篇《通渭人家》,对通渭现象也作了解读,他说:“在通渭,字画更多是普通老百姓自己的收藏,他们的喜爱成了风俗,甚至是一种教化和信仰。”对于通渭现象,通渭人用“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进行了自我诠释,透露出的是一种共识、一种自豪、一种坚守、一种信念;而在外地人眼中,表达的是一种怀疑、一种惊叹、一种赞赏、一种尊崇。甘肃省委宣传部原部长连辑曾对通渭现象说过两句话:“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这是对通渭现象作了文人化的概括。

但在我看来,“通渭现象”不仅仅局限于书画,书画应该只是“通渭现象”中表现最明显、名气最大的一方面而已。通渭还有许多文化现象值得说道和研究,它们也是“通渭现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我在离开通渭多年又回到通渭工作后,这种认识和感触愈来愈深、愈来愈强烈。

比如说文学。通渭有一大批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员,这些人中,从层次上看,有中国作协、中华诗词协会等国家级文学协会会员,也有甘肃省作协、定西市作协及其他省市级协会会员,更有一大批没有任何头衔、纯属热爱文学的爱好者;从职业看,有文化、文艺、教育工作者,也有党政机关及各行各业公职人员,更有大量离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和农民;从活动方式看,有埋头写作、自娱自乐的,也有小圈子共赏、切磋交流的,更有著作结集出版的;从地域看,有一直生活在通渭本土的,也有离家在外却经常回来的,更有大量的工作、出嫁在外,远离故土的……有几件事使人印象深刻:第一件是一位叫蒲小平的农民妇女出版了一篇长篇小说《静音键》。作者是一位身患小儿麻痹症的残疾农民,有一个聋哑儿子。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可想而知,但在如此条件下,她对文学的坚守令人佩服和动容。第二件是一位家庭妇女自费出版了一本自己的作品集。这是在一次陪同客人参观时遇到和了解的,她是一位家庭妇女、打工者,作品集厚厚的有300页,充满了书卷气,完全看不出出自一位家庭妇女之手。第三件是一些文学团体都建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专人负责、定期发布,还有的不时举办朗诵会、文学沙龙等活动,充满了文学的艺术浪漫和生活的热烈情调。第四件是与新华社的互动。2017年新华社原副社长何东君先生一行来通渭开展“老记者”重访“老贫困”采访活动,期间通渭诗词协会的会员自发组织创作了几十首嵌名古体诗词,令何先生十分感动也十分欣赏,还在《新华诗刊》上专门刊发。如此事例,不胜枚举。通渭的文学风气之盛、基础之广、坚守之真,可见一斑。

又比如说戏曲。通渭古属秦地,秦腔一直盛行。逢年过节、农闲时候,演戏看戏是通渭人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乡各村都有自己的秦腔班社。虽然经过了市场经济初期的一段相对萧条阶段,大型的秦腔班社减少很多,但各村各社小型的自乐班却一直存在。特别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化的进一步重视,近些年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又遍布村庄社区。这些小型秦腔班社,在乡村基本都是以村社为单元组织,在县城或以籍贯村社、或以工作关系、或以朋友社交、或以兴趣爱好组建,不一而足。茶余饭后、闲暇时光,相聚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悠哉悠哉。其余如京剧、眉户、川剧、豫剧等,在通渭境内均有传唱。

再比如说民间曲艺。最负盛名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通渭小曲和通渭影子腔。通渭小曲是一种曲牌体民间戏曲,使用通渭方言,唱词浅显易懂,故事情节完整,乡土气息浓厚。放眼全国曲艺,通渭小曲也是别具一格、自成体系,目前整理有唱腔曲牌156种、传统剧本293本(折)、民间小调80首,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文化馆陆续编辑出版《通渭小曲》《通渭小曲戏传统剧本集》《通渭小曲戏新编剧本集》等书,将馆藏记载、民间流传、文人整理等各类资料归类归集,做了积极的保护和传承。通渭影子腔属皮影戏的一种,是通渭皮影戏专用唱腔,唱腔优美动听、高亢婉转、韵味绵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亦编辑有《通渭影子腔》《通渭影子腔唱板浅释》等书。其余各种民间小调,通过口传心授延续传承,不一而足。

还比如说民间工艺。剪纸、春叶、遮面、脸谱、砖雕、木雕、泥塑、烙画、麦秆画、玻璃画等等,门类庞杂、种类繁多、师承明晰、代表突出、技术独特,遍地花开,精彩纷呈。

总而言之,通渭这个地方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文化现象独特。“通渭现象”其实是一种整体的文化现象,反映出的是通渭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坚守,折射出的是通渭人的一种内心纯净和淡泊。或许通渭人的物质生活一直是相对贫穷和匮乏的,但通渭人的精神生活却一直是绝对丰满和富有的。

殷切期望,富于传统人文的“通渭现象”,能够插上时代的翅膀,在新时代依然熠熠发光;也殷切期望,所有通渭人都能够坚守和发扬“通渭现象”的内在荣光,谱写通渭人新形象。

新闻推荐

黄芪种植富农家

通讯员赵世军岳峰芳菲四月,循着淡淡的药香,走进通渭县什川镇黄芩种植基地,技术人员忙碌在各个地块指导,药农们忙着撒施肥料、翻犁土地、提犁开沟、拥土压苗……到处都是种植黄芩...

通渭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也说“通渭现象”)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