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潍坊 今日青州 今日诸城 今日寿光 今日安丘 今日高密 今日昌邑 今日临朐 今日昌乐
地方网 > 山东 > 潍坊市 > 今日青州 > 正文

百家专栏 远去的事物之一 马的退场

来源:华商报 2019-11-20 00:56   https://www.yybnet.net/

安黎专栏

安黎,1962年出生,原籍铜川耀州,现居西安,为《美文》杂志副主编。在国内外百余家杂志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累计六百余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痉挛》《小人物》《时间的面孔》以及散文集《我是麻子村村民》《丑陋的牙齿》《耳旁的风》等。诸多作品或被编入十多个省市的语文辅导教材,或被《作家文摘》《读者》《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中华文学选刊》等转载,并有数十(部)篇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蒙古文、哈萨克文等多种文字,在相应的国家和地区刊发出版。曾获柳青文学奖、西部文学奖、黄河文学奖、西安文学奖等。

诸多旧事旧物,皆在日月的奔走中遭到遗弃,历经数十个春秋的交替,就已遍寻无觅。对此,我既不感到意外,亦不会像“失去才觉可贵”的恋旧者那样,痛彻心扉地大发惋惜之叹。我清楚地知道,那些来自上苍恩赐或源自人工制作的原始而粗糙的旧物,之所以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路上,能恒久地介入华夏族群的生活,佐证的,不是我们对传统固执地迷恋与沿袭,而是我们物质的极度匮乏,以及技术革新的踯躅乏力。

新的取代旧的,这是自古而今任谁都难以撼动的自然法则。该离去的,即使拽住衣襟也挽留不住;该崩塌的,即使增持千斤顶也支撑不住;该退场的,即使加固围栏也拦挡不住。

在渐次淘汰的万千物种中,没有哪个比马更为醒目,也更为令人感怀的了。曾几何时,马像矢志不渝的忠实配角,在人世间这座光怪陆离的巨大舞台上,与身为主角的各色人等,配合默契,形影不离,演绎出一幕幕悲喜交集的生死活剧。然而现在,号称马路的阔道上,却很难望见马的踪影。无马的马路,俨然已偷梁换柱为汽油车和电动车的撒欢之地。

在往昔漫长的时间段落里,马像人的贴身侍从,与人须臾不离,尽职尽责,既身心疲惫,又尽享荣耀。从庙堂之高,到草莽之远;从尸横遍野的喋血沙场,到男耕女织的田间地头,马无处不在,且肩负重任。贩运货物,马长途奔袭,俨然就是南来北往的驮载工具;南征北战,马冲锋陷阵,俨然就是至为锋利的攻击性武器。马还具有一项特殊功能,那就是被视作身份的象征和资产的标志。门外拴一头或两头枣红大马,比现在门口停放一辆或两辆百万豪车,主人的脸上还要更有光彩。因为豪车只能证明财富的阔绰,却无法显示地位的显赫。枣红大马,唯有高高在上的食禄阶层才有资格得以配置,而匍匐于地的布衣草根,绝然不可随便染指。

远古时期,没有汽车,亦没有火车,人惟有借助于马和驴,才能远行千里,瞭望到外部世界的真实样态。与此同时,也依赖于马的来往穿梭,相互传递音讯,并把北方的小米、苹果等源源不断地贩往南方,也把南疆的茶叶、丝绸等,持之以恒地运至北疆。街市白昼里的白市与夜幕下的黑市,甚至包括盛唐时期帝都长安繁盛一时的东市与西市,其人声的鼎沸,货物的琳琅满目,隐现其后的,毫无例外皆是马酸困的腿蹄和被汗水濡湿的棕毛。马在鞭子的抽打下,披星戴月地赶路,翻越高山,蹚过河流,感受气象冬去春来的冷热转换,目睹社稷潮起潮落的时势更替。

马的被驯服,是生命遭受异化的一个典型样本。解析马由狂傲到温顺、从随心所欲到仰人鼻息的过程,也许,我们能从中洞悉到人类自身的命运:拥有双腿,不一定能笔直站立;拥有嗓音,不一定能纵情歌唱——人类在征服野生动物的同时,也将自己予以了征服。

很多马背上的民族,依靠骏马铁蹄的凌厉攫取江山。但当旗开得胜的号角吹响,论功行赏时,战功卓著的马,却并未谋取到太多的犒赏。好的一点在于,相较于大多数动物,马的结局还不算太过悲惨。有太多的动物,比如牛、驴、狗等,在为人殚精竭虑地效力之后,还要被人转身屠宰,马却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场劫难。市场上售卖的有牛肉、有驴肉、有狗肉,唯独不见马肉。每一种鲜血淋漓的动物之肉,都在注解着人的忘恩负义。而马,除却少许的还在某种貌似庄重的仪式上扮演着角色,更多的,则以和平的方式悄然离场。它们没有像驴那样,落得卸磨杀驴的悲惨下场,也算是人对马仅存的一点仁慈吧!

想起华阴王弘撰先生

许石林专栏

许石林,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理事、中国古琴学会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华东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

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桃花扇底看前朝》《清风明月旧襟怀》《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一早打开微信,收到学生方君发来的问题:老师,为啥最近网络一片骂声:说“郭巨埋儿”的郭巨是杀人犯?

答:郭巨埋儿与割股疗亲一类,是古人用极端的故事讲道理,概非此不能穷极其理、不能道尽绝德,尤其是在古代的条件下,非此不能达到有效传播。

只有愚夫愚妇,才食古不化,以为事实并效仿。

其实,自二十四孝故事产生之日起,仅播于愚俗之间而已,士大夫、朝廷并不需要这样的故事,士大夫和朝廷,以忠鲠孝义教之即可。即便是民间无知愚氓,如果有人拘腐仿效,必遭严厉惩罚,如明代洪武、宣德时,皆有杀子医母、割肝疗亲的事,被皇帝严惩并警戒天下:此皆为坏人伦之大不孝,凡有效仿,必以大逆不道论处。

这个,哪里用得着现代人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在网上骂,还吵闹不休,以为高明。

欲详细解释,便想起吾乡渭南先贤、华阴王弘撰(1622-1702年,华阴人,字文修,一字无异,号太华山史)先生所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1年),山东青州日照县民江伯儿,事母至孝,母病,江伯儿割肋下肉烹而奉母,食之无效,乃至泰山祷告:祝母病愈,愿杀子以报神恩。不久其母病愈,江伯儿果杀自己三岁儿子祭神还愿。明太祖朱元璋闻报,大怒:“父子天伦至重,《礼》“父为长子三年服。”今百姓乃亲手杀其子,灭绝伦理,宜亟捕治之,勿使伤坏风化。”有司立即捉拿江伯儿,杖一百,流放海南。朱元璋又命礼部制定表彰天下孝行的标准,不要让奸人以乖悖之事博孝义之名而钻空子。

但是,侥幸之心时时有之,愚昧之人代代不绝,到了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礼部又收到一个地方上的孝女请求朝廷旌表的故事:某女割肝煲汤,为母亲治病。宣德皇帝朱瞻基说:“为孝有道,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割股割肝此岂是孝?若致杀身,其罪尤大。今若旌表,使愚人效之,岂不大坏风俗!女子无知,不必加罪,所请不允。”

王弘撰先生因而感慨:“凡事不可以训后者,君子弗贵也。”

有王弘撰先生所记述,足以消弭今人对于此类问题的一切争论和喧嚣吧?

至于“二十四孝”中类似的极端故事,历来读书人并没有将其彻底铲除,消灭干净,甚至任其出现在戏曲、小说中,流播于民间,为什么?愚钝如某,试以钱宾四先生“温情与敬意”说解之:儒家对此的态度是“不语”,此并非乡原,人分差等,物有不齐,乃是考虑到事物有很多可能性,自己不信,给他人留一丝可能,此正“恕道”所在;其次是保存“二十四孝”概念典故之完整性,割裂取舍则必然毁其全部;最重要的,它给人一个几乎做不到的高标准,即任你事亲无论多么孝顺周到,在这种极端的道理所附着的故事面前,也永远自愧不如,让你永远看到差距,而不敢滋生骄矜自得之心,因为仁孝无极,上不封顶。

愚钝如某,以此求教于方家,匡我之不逮。

写到这里,似乎就该收笔了。但方君的问题又来了:听您这么一说,我才明白怎么回事,受教了!之前被骂懵了。老师快写篇文章回击一下。

答:不写了,回击他们有什么意义?以前由于长期工作的惯性,见这种人和事,必起而撰文斥责,目的是告知并期望有所劝化。但他们坚顽至愚,根本理解不了,反而常常会得罪了他们。

“郭巨埋儿”这件事,在古人,不是问题。在他们,就是大问题,只知追究事实,不知道古人用此极端之传说设教喻人,达到传播价值观的效果。他们骂郭巨,其实,恰恰只有他们,才最容易成为山寨郭巨。网上汹汹愚顽之辈,如同泥沼,万不可涉足,否则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我的阅读史

范墩子专栏

范墩子,1992年出生于陕西永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入选陕西省文化厅“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鲁迅文学院第32届高研班学员。在《人民文学》《江南》《野草》《西湖》《滇池》《作品》《青年作家》等期刊发表大量小说。曾获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已出版短篇小说集《我从未见过麻雀》《虎面》。

我一直以为,一个人面孔的变化,绝不仅仅只受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更重要的因素,可能正是出于那些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事物的影响。阅读就是一个关键因素。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完全得益于阅读的塑造。尽管现在的我,仍有着很多失败或者残缺的地方,但我依然感激阅读。

我读书很杂,而且很多读过的书,都是出自偶然。我是在沈阳理工大学读的大学,学的又是材料学,文学方面根本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所以开始都不知道很多伟大的作家。这样的话,阅读谁,或者看哪个作家的书,就会采取盲选的办法,可这样最大的弊端,就是常常会读到一些非常差劲的书。现在我更依赖道听途说的野法子。

中学时,父亲为我买了几本课外书,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老舍的《骆驼祥子》,它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启蒙小说。

高中阶段,我将课外阅读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物理学著作上。那段时间,我反复阅读霍金的《时间简史》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三年,我几乎是在物理学家的美梦中度过的,我以为我日后会成为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糟糕的是,高考失利直接给我当头一棒。我的物理学家梦就这样破灭了。但现在,《时间简史》依然是我阅读的重点。因为我并未想过要从这本书中得到点什么,只是非常享受阅读它的自然状态。史铁生、杨争光、余华、莫言是我喜欢的中国作家。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就像闪烁在夜间的火光,幽暗深沉,丰满灵动,它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个作家孤寂的内心世界。

2016年,我阅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几部长篇。他的每本书其实都是在写他自己,他把人的痛苦、寂寞、矛盾、欺诈、背叛、仇杀、恶心全都写进了小说。卡夫卡、契诃夫、海明威、马尔克斯、鲁尔福则是我一直在反复阅读的作家。尤其是马尔克斯对我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无论是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族长的秋天》,还是他的短篇小说集《礼拜二午睡时刻》《梦中的欢乐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总能启发到我,并将我及时从困顿的状态中解救出来。

我从大二开始学写小说。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其间伴随着种种变化,无论是对小说的理解,还是对小说写法的突破,都曾经历过颠覆性的变化,但所有的变化,其实都源于阅读。

做个不甚恰当的比喻:阅读就是充饥。又想起高建群先生说过的一个词:日渐坐大。阅读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日渐坐大的过程。回头看看,自己也列了些书,但很显然,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这些书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小时候玩的一种纸牌游戏:弥竹竿,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书单就会越弥越长,越弥越密集。阅读迷人的地方,就在于进入那些未知的领域。我期待遇见更多不曾相遇过的作家。

新闻推荐

设立专项资金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青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本

关键词:民族团结□杨国胜郑颖雪报道图为青州市民在东夷文化广场表演回族踢花毽技艺□本报记者杨国胜郑颖雪...

青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百家专栏 远去的事物之一 马的退场)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