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锋
纪国是在齐国东部、与齐为邻的古国之一,属炎帝后裔姜姓国之一。《路史·国名纪一》将其列为夏商古国。纪国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而且在当时还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国家,从1983年在寿光城北发现的“益都侯城”故址发掘的铜器和遗物来看,商代时期的纪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已经相当发达。此外,据《括地志》《后汉书·郡国四》《齐乘·古迹》等书记载来看,纪国的疆域西至齐故城临淄东十九里处,东至安丘,南到临朐东南。都城在今寿光城南约三十里处,西距齐都临淄不过百里,在这一范围内也夹杂着莱等其他古国的部分领土,大体上说,纪国的外围是很庞大的。周初,纪国降服于周,接受周王朝册封,为周异姓诸侯国之一。
周灭商后,周武王将紧邻纪国的百里之地分封给了姜太公,是为齐国。齐、纪两国国都相距不过百里,王献唐先生认为,“纪都寿光,齐都临淄,就当时地理形势看,齐国的都城,随时可以受到纪国威胁。本来这一代的姜姓集团,在商代若干年中,和平相处无事,忽然来了一个姜太公,挟着周天子的外力,来统治自己的同族,不但莱国和他打起来,纪国也看着不顺眼。”(《山东古国考》)而且那时,纪国同周王朝的关系还极为密切,“纪国的统治者,大多数在西周服务,有的居要职,而本国则在山东。”(《山东古国考》)姜太公封齐之初,地贫人少,而且还要面临周围莱夷的侵略,但经过姜太公一世的经营,齐国逐渐发展壮大。太公死后,他的后代丁公、乙公、癸公也都作为周朝重臣,肩负着辅佐周王、保卫东疆的重要历史使命。齐国国君传到五世,齐哀公不辰(不臣)即位。《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哀公时,纪侯谮(zèn)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齐纪交恶,纪侯向周天子进言中伤哀公,哀公被烹,周天子另立哀公的弟弟静为齐国国君,这就是齐胡公。齐哀公究竟犯下何等大罪,史无明载,不得而知。关于哀公的史料记载很少,《毛诗序》认为《诗经·齐风》中《鸡鸣》《还》二诗是讽刺哀公而作,《史记》索隐引宋忠曰:“哀公荒淫田猎,国史作《还》诗以刺之也。”通过这些有限的史料推测,齐哀公淫于田猎,荒于政事,致使国愤民怨。2009年,在高青陈庄西周城址中南部发现了一个九层堆积的夯土台基和刻辞卜甲,许多考古学家认为这是齐国祭天用的天坛,这是周王不能容忍的僭越礼制的行为,这或许成为了哀公被周王所烹的原因。但从纪侯一个谗言就使周王烹了哀公来看,齐国竟无丝毫反抗,也未敢对纪国进行惩罚,一方面反映出周天子在当时至高无上的生杀予夺的权威;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纪侯在周王朝中的地位是多么显赫,纪国的实力强大。但从此,齐、纪两国结下了怨仇。
进入春秋以后,周王室开始衰弱,但权威仍在。而齐国经过庄公和僖公近百年的精心治理,社会安定,国家稳定发展,他们对内征讨不奉王命的诸侯国,对外团结中原各国抵御少数民族的侵略,此时,吞并纪国、扩大领土一事,又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齐纪关系便又紧张起来。当时的纪国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左传·隐公元年》“八月,纪人伐夷”的记载,便是例证。因而齐要灭纪也并非易事。而纪国为了对抗齐国,以免被齐吞并,采取同周天子和鲁国通婚的策略,借周天子的权威和鲁国的力量来牵制齐国。纪国在外交上的多种努力,最终也不过仅仅起到了延缓灭亡的作用。
齐灭纪,始于齐僖公。据《左传》记载,公元前707年,当时齐、郑不仅是中原的两个强国,而且已经联盟。齐、郑两国一起去纪国朝见,并非友好往来,而是在向纪国示威,可以说,当时齐国在郑国的暗中支持下开始谋划袭击纪国,拉开了齐国吞并纪国的序幕。公元前706年夏,鲁桓公与纪侯在郕地(今山东省宁阳县)会面。纪侯这次至鲁,主要是与鲁桓公商讨如何应对齐国灭纪的举动。同年冬天,纪侯又来朝鲁,请求鲁公向周桓王求援,让周桓王干预齐对纪的吞并。此时,齐国已经以小霸主的身份频繁参与中原诸侯的会盟与讨伐,鲁国出于自身考虑也不断地参与齐、郑两国的会盟和征讨行动,周天子的政治权威和地位可以说已经风光不再,所以鲁桓公直接告诉他说自己做不到。
公元前697年,齐僖公去世,齐襄公即位。齐僖公之死,使纪侯又燃起一丝希望。公元前695年,鲁、齐、纪在黄地(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会盟,目的是为了促成齐、纪的和解,同时商量卫国的事情。但是齐国根本就没有顾及鲁国的调和,在当年夏天,便与鲁国开战,齐襄公继续把灭纪作为国策。公元前693年,齐襄公将鲁桓公杀死。鲁桓公死后,纪国也彻底失去了靠山。同年,齐国的军队为了灭纪国,强行迁徙了郱、鄑、郚三个地方的纪国百姓。此时,齐国虽然还没有直接向纪国腹地进攻,但纪国已经注定无法逃脱被齐国灭亡的厄运了。公元前691年,在齐国强大的压力之下,纪国一分为二,纪侯的弟弟纪季带领纪国酅邑的人一齐加入齐国,成为了齐的附庸,从此与纪侯分开。公元前690年,纪侯不能屈从齐国,把国家政权让给了纪季。夏天,纪侯永远离开了他的国家,以躲避齐国的侵害。纪国从此灭亡,齐国完成了对纪国的兼并。至此,齐国的疆域大大扩展,《国语·齐语》载:齐“地南至于岱阴(泰山之北),西至于济(济水),北至于河(黄河),东至于纪酅。”纪国疆土全部归入齐国。齐国在山东半岛很快发展成为一个泱泱大国。
纪侯离开纪国后,去了哪里呢?文献上一片空白。王献唐先生在《山东古国考》一书中说到:“纪侯迁往哪里去了呢?这在《春秋》三传和其他各书,都无记载。从地理形势看,绝对不能向西迁,那就搬到齐国中心地带去了。也不能往北迁,有渤海挡住。更不能往南迁,因为南部的外围据点,早被齐人拔去,不但不便,齐人也不肯使他们重塞在里面。只有一条路,向东边远处走……这就具有民族、地理、同情心三种条件,可能向莱国东部迁移。”通过对山东东部发掘的一些青铜器考证来看,这些青铜器除了在纪国国都寿光有以外,还分布在莱阳、烟台和龙口,所以,有可能这些青铜器是纪侯离国出走以后带到这些地区的。在沂蒙地区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沂蒙山区有七十二崮中,“天下第一崮”是“纪王崮”。清康熙《沂水县志》载:“纪王崮,在县西北八十里,巅平阔,可容万人,相传纪侯去国居此。”2012年,沂水县天上王城景区在进行基建项目时,意外发现了春秋大墓,山东大学任相宏教授根据一号墓中出土的两件青铜器铭文,认为一号墓极有可能是纪国国君及其夫人之墓,而且纪国还与南方的江国存在联姻。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刘石磊美国近来又出现指责中国“盗窃知识产权”的声音。这种指责的动机显然不单纯,指责本身更是罔顾事实,站不...
寿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