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慕溯 秦菲)如何让企业研发痛点和高层次人才精准匹配?在6月18日举办的烟台市“2021首届驻烟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产学研合作对接会”上,记者找到了答案。
“我们公司主要做生态农业,在研发产品过程中发现需要不断地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怎么能以‘新面貌’把红薯推向市场,一直困扰着我们。”山东羲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立介绍。
企业有需求,就有科研技术“加持”。鲁东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贡汉生正在研发的项目与红薯深加工有关。“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把不能用作烤薯的原料,用益生菌来发酵做薯泥,做成高产甘露糖醇的益生菌发酵红薯饮料,为薯农们解决市场问题,也为企业解决生产问题。” 贡汉生介绍说。
一拍即合。会上,双方签订《高产甘露糖醇的益生菌发酵红薯饮料生产技术转化协议》。“通过深度合作,研发出红薯深加工系列产品。把有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产品推向市场。”陈立说。据悉,该项目每年将给企业带来千万元销售额。
同样,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学院与山东捷瑞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会上签订《数字孪生智能算法平台设计与开发项目协议》,在智能技术领域进行合作研发。烟台大学与山东捷瑞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滨州医学院与山东东仪英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与烟台魔技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等也在现场签约,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我们围绕做深、做精、做足‘产才融合发展’,通过精细化、有针对性的对接会,为企业搭建平台,精准发力解决难题。”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人员介绍。
据悉,在本次对接会前,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已组织各区市对企业技术需求进行征集梳理。共征集到烟台大学的碳四分离与综合利用技术等101项驻烟高校(院所)产学研转化项目、和化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医用气体消毒装置等67项企业技术需求,供有意向的企业和单位对接洽谈。
此外,为构建校企联系长效机制,烟台市从5所驻烟高校(院所)选派31名“科创人才顾问”到企业驻点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指导服务,会上还为科创人才顾问代表颁发了聘书。“我们将走进企业,针对他们的技术痛点给予指导和服务。”科创人才顾问、滨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院长李祥林告诉记者,目前已与烟台2家企业建立合作。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作出构建“1+233”工作体系的重要决策,对加快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校地合作、校企融合开辟了广阔空间。会上,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滨州医学院、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等5所驻烟高校(院所)校领导分别进行推介,部分企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做了相关汇报。主会场活动结束后,主办方另设生物医药专场,高端化工、新材料、高效农业专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专场等3处分会场供高校(院所)和企业进一步深入对接。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的《巴拿马型散货船EEDI第三阶段设计研发》等21个项目集中登台路演,70余家企业在分会场参会。
数据显示,目前烟台市人才总量184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9.6万人。今年1—5月份,烟台市新增高层次人才3283人,同比增长78.9%,其中硕博士2028人,同比增长131%。烟台市连续六年在全省人才工作考核中获得满分成绩。在近期发布的“2020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中,烟台在全国排名第37位,在山东省排名第三位。
新闻推荐
高新区福山园工业地产正凸显集聚效应 中南高科智能制造产业园年底交付使用,目前已招商企业27家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姜晓通讯员庞贺刘林摄影报道)产业优先,项目立基。高新区福山园通过“园区+工业地产”模式,引入社会资本...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