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淄博 今日桓台 今日高青 今日沂源
地方网 > 山东 > 淄博市 > 今日桓台 > 正文

渔洋故里探古迹家风 八里庙村寻乡村文脉 淄博市4.18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侧记

来源:淄博晚报 2019-04-18 09:27   https://www.yybnet.net/

似曾相识老物件王渔洋故居紫藤花开忠勤祠前合影走进忠勤祠周茂松(左二)在活动现场忠勤祠内百鹿亭走进八里庙民居博物馆小记者认真记录参观桓台县博物馆文\晚报记者谭晓娟杨秋云丁兆云摄影\晚报记者孙文昭

4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为迎接纪念日,展示淄博市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让市民走近淄博市的古迹遗址,触摸传统文化和乡村文脉,4月14日,由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淄博市文物局主办,桓台县文化和旅游局、王渔洋文化研究保护中心、桓台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协办,淄博晚报社承办的以“探寻先贤遗风感受乡村景观”为主题的4.18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在桓台举行。来自淄博市各区县的40多位文博工作者和50多位文物爱好者一行近百人,在一天的时间里先后参观考察了桓台县忠勤祠、王渔洋故居和八里庙民居博物馆、桓台县博物馆。

春和景明,花树飘香。14日上午,在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勤祠和王渔洋故居,参观者近距离接触了典型的明代宫殿式建筑,感受到令人敬仰的王氏家风。忠勤祠内,碑碣林立,松柏参天,翠盖浓荫,肃穆庄严。在讲解员的细致介绍下,王氏名门望族经久不衰背后蕴藏的治世治学治家的理念徐徐展开。王渔洋一生坚持的“清、慎、勤”为做官准则和王氏家族一贯秉承的“忠勤报国、门庭清肃、洁己爱民、清正严明”的家风家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亲身去行走,亲眼去观察,亲手去触摸……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图片资料还有忠勤祠内至今保存的古时名家石刻作品也让大家感受到当地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得以让这座文化地标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中经久不衰。

忠勤祠始建于明代,是为纪念王渔洋的高祖王重光而建,为桓台新城王氏家祠,距今已400余年。一入忠勤祠,就看到一面书有“忠勤可悯”的石墙,提醒着后人铭记报国之志。王重光曾制定了新城王氏的第一例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后经王氏子孙不断完善,形成了规范严谨、独具特色的家风家训。讲解员讲得仔细,参观者听得认真,他们都陶醉在一个个忠勤报国、清正廉洁的故事中。“大约从201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来一趟,每次都会感受到心灵的洗礼。”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杨爱武女士对记者。纵观王氏家族发展史,母劝子廉,妻劝夫廉的事迹在家族中比比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清正廉洁的家风世代传承,才成就了王氏家族自明嘉靖至清道光共295年的兴旺,出仕为官者100余人,成为济南府明清第一进士家族、仕宦世家和文学世家。王氏家族之所以如此昌盛,其治家理政修身蕴藏的大智慧,在今天看来仍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其“勤、慎、清”的治家、从政格言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当走进灰瓦白墙、古朴典雅的王渔洋故居,古风古韵、清秀淡雅扑面而来。王渔洋(1634—1711),原名王士祯,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他所书《手镜》一文,既是自己一生正直为官的经验写照,也是写给小儿子的为官之道,教育后人审慎处事、洁己爱民。整个参观过程中,文物爱好者们认真地聆听着讲解,他们纷纷拿起相机、手机记录着箴言警句带给自己的震撼,并引发了他们一定要更好地保护身边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在张店区文联工作的宋永照先生对记者说,他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一个家族三百年长盛不衰,必然有着一个深奥的成功密码,这个成功密码就是家风家训。这种身边的文化遗产一定传承保护好!从事教育行业的李华老师感慨地告诉记者,她是第一次参观忠勤祠和王渔洋故居,她感慨王氏家族世代冠缨、诗书传家的厚福,成就一个家族的是绵延持守的家风家训。“这样的诗书冠缨之家,令后人仰慕,也是我们现在的一面镜子,以良好的家风家训教育子女,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处故居,是历史长河的缩影,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在这些古老建筑,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加厚重。

八里庙民居博物馆:穿越时空触摸乡村文脉

麦秸屋顶、土坯房、风箱柴灶、棉线纺车、小乡村、旧时光……置身桓台县唐山镇八里庙民居博物馆(又称八里村“西三益”老醋店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数十年前。

据馆长胡正功介绍,八里庙民居博物馆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建筑形式为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2014年,老醋店第九代传人胡正功、胡正春兄弟等投资90万元,将占地千平米的47间老屋进行修复保护。整个博物馆共陈设500余件老物件,分旧居、老居、故居、祖居四个展示区。旧居复原从1933年至2006年的生活实物场景;老居再现二十世纪民国时期的生活。此外,博物馆恢复了八里村胡姓人家“西三益”醋店九代传承、历时三百余年的传统酿造工艺,成为一大亮点。乡村景观、耕读文化,让来到这里的人们可以暂离城市喧嚣,寻找记忆中的乡愁,触摸乡村文脉。自2016年11月开放至今,来此体验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仅今年春节至清明小长假,博物馆就接待游客近1500人次。

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每人的内心感受也不一样。屋里院外摆放的许多老物件让小记者们满眼新奇,看到磨玉米的石碾,孩子们立刻奔上前去,四五个人合力推动石碾,一圈圈地转着,累得额上渗出了汗珠依旧兴致盎然。土炕上,一位老人正用纺车纺线,淄博市追梦艺术团团员成秀芳来到老人身边也要体验一下。只见她摇车、抽线、上线,动作快慢协调,纺出的棉线粗细均匀,同行的参观者不少人拿出手机拍下这一镜头。大铁锅里新蒸的窝头、地瓜热气腾腾,高名山不禁拿起一个地瓜仔细品尝。“时隔几十年再尝到小时候的味道,感到真是亲切。我老家在淄川杨寨,院里的压水井以前我们村也有但不是很多,还有以前用作照明的煤油灯,经常熏得鼻孔里黑乎乎的。”他告诉记者,乡村记忆博物馆可以让老一辈人走进这里能记起曾有的过往和乡愁,让青少年能知道祖辈、父辈曾有过怎样的生活,非常有意义和价值。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这样的老物件和原生态生活场景会逐渐湮灭、消亡,希望记忆博物馆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为时代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桓台博物馆:馆藏珍宝含蕴八千年历史

活动的最后一站是桓台博物馆。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东夷文明之光》、《齐国瓦当艺术》、《古泉汇展》、《铜镜鉴赏》、《古代书画》等9个专题陈列,探寻那些馆藏之宝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桓台悠久灿烂的文化。

桓台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包括陶器、瓦当、青铜器、钱币、铜镜、书法、绘画、玉器、瓷器、陶文、印章等15个门类5000余件,展品上起距今8500年的后李文化,下至明清。其中称得上“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除了史家遗址出土的两枚刻有文字的卜骨片外,还有康熙皇帝题书的“信古斋”匾额以及洒金湘竹扇。洒金湘竹扇让观众分外留意。讲解员告诉大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皇帝将自己收藏的心爱之物湘竹金扇赐给王渔洋,扇面纸本,檀木作内扇骨,湘妃竹作外扇骨。双面铺金,一面为唐寅(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的真迹人物画,另一面是康熙御书唐诗,诗云“主人能政讼庭贤,帆影云峰石窗间。每至夕阳岚翠近,只言篱幛依前山。”步入三楼的《彩蝶世界》展厅,仿佛置身“花”的海洋。750平方米的展厅内,1500余种、上万只世界珍稀、濒临灭绝或已灭绝的蝴蝶标本,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当了解到不少种类的蝴蝶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大家不胜唏嘘感叹,也认识到保护“绿水青山”生态环境的重要。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决定每年的4月18日为“国际古迹遗址日”。从2016年起,每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前后,淄博市文物主管部门已连续四年邀请全市文物爱好者参观身边的文物遗址和文化遗存,旨在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公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茂松告诉记者:“2019年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54周年,也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34周年。当代人要脚踏实地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人民的、民族的、国家的记忆,以促进国际古迹遗址日精神的推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今年的主题是‘乡村景观’,淄博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迹遗址和乡村景观,主题活动的举办有助于引导公众保护身边的古迹遗址、乡村景观遗产,促进各区县主管部门创造和挖掘乡村景观遗产,改造并丰富乡村景观遗产。”

新闻推荐

中央文明办来淄博市调研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

本报讯4月11日至12日,中央文明办三局局长熊大同,来淄博市调研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市领导周连华、马晓磊、李...

桓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桓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渔洋故里探古迹家风 八里庙村寻乡村文脉 淄博市4.18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侧记)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