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范宇 实习生 罗俊玲
“谁不想过上好日子?”困难群众的心声犹在耳畔。号角已经吹响,在扶贫开发这场攻坚战中,资阳不能落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阳更不能拖后腿。
可是,怎样才能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呢?
为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早日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资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并根据《关于印发四川省建立***工作机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和今年5月15日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召开的“四川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动员暨培训会”精神,全力做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为接下来将扶贫资源精确集中到贫困户方面,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找准“穷根子”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
要成功摧毁“贫困”的堡垒,首先要精确“贫困”的范围。
资阳市各县(市、区)把建档立卡工作的目的和要求、识别标准、识别程序等相关政策逐级宣传到村、到户,做到家喻户晓。各镇(乡)认真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切实让工作人员全面准确掌握相关政策和工作方法,确保对贫困群众的精准识别。
乐至县东山镇方广村辖7个村民小组,共354户1169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约2736元。该村共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数304人。贫困对象识别后,该村通过入户登记,实事求是地获取了贫困对象的各项信息资料,做到“户有卡、村有册”;
安岳县天马乡铁盔村共辖10个村民小组,共403户1359人,总耕地面积1665.4亩,全村共有低保44户、54人,五保户16户、28人,2名孤儿,是典型的贫困村。为了搞好***建档立卡工作,该村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和政策解读、加强宣传工作、规范程序等系列举措,共精准识别贫困户90户,贫困人口数252人,达到了政策不走样,精准识别贫困户的良好效果;
……
开好“药方子” 变“输血”为“造血”
向贫困群众“输血”毕竟是治标之策,只有变“输血”为“造血”才是治本良方。开好“药方子”,建立起***工作机制,资阳市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实践。
山高路险,泥土房,木头床,破草竹子作房墙,炉灶猪圈混一房……这是雁江区清水乡黄花园村过去的真实景象。由于基础条件差,省级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投向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但专项扶贫资金毕竟有限,如何更好地发挥资金的效益呢?
根据该村实际情况,选择有特色的农业开发项目,无疑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通过多方考察后发现,黄花园村的土壤、气候都适宜种植丑柑,且丑柑的经济效益可观。厘清了发展思路,黄花园村便积极引进、发展丑柑种植。目前,该村已议定600多亩丑柑发展规模作为当地致富的支柱产业。
这仅仅是资阳市带动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资阳市认真分析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开好“药方子”,找准致富路子,力求让所有贫困户都能得到有效扶持,尽早脱贫致富。
(下转二版)(上接一版)
探索好路子 精准“滴灌”更高效
蜿蜒曲折的道路镶嵌在绿油油的稻田、果园之间,宽敞的楼房林立,还有那硬化了的健身操场……这是安岳县驯龙镇棚安村的新貌。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省级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市粮食局仓储科科长龚连津到该村挂职锻炼期间,积极促使棚安村与鑫粮仓专合社、龙泉水果协会等多个企业和机构建立合作,发展订单粮油、水果200余亩,新建水果专合社1个、粮油专合社1个、山羊专合社1个,打造优质水蜜桃生产基地1个、优质李子生产基地1个、“万亩田万斤粮”优质粮油生产基地1个,有效改善了棚安村的产业结构,助果农增收约5000元每人,助粮农增收约2000元每人,全村累计增收约500万元。
如果说精准施策是“滴灌”,那么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扶贫以及对口帮扶工作制度便是铺设“滴灌”的管道。
近年来,简阳市认真做好结对认亲帮扶工作。先后共安排1180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全市845个村(社区)开展结对认亲帮扶工作,要求干部每年到结对认亲户家中不少于4次,并认真填写《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结对认亲帮扶民情日记》,详实记录每次帮扶时间、面临问题、针对实际、采取措施、确保帮扶实效……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资阳市在***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笃定。依托着有力的扶贫政策和一定的扶贫资金,以及前景广阔的产业项目,一幅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美好画卷正在资阳这片土地上缓缓展开……
新闻推荐
9月7日,乐至县宝林镇黄家祠村村民自愿租用收割机,对全村近400亩水稻进行收割。根据水田情况,每亩租用价格为180至200元。该村村干部表示,收割机大大地减轻了村民的劳动强度。本报记者唐嘉阳摄本...
简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简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