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成都市 > 简阳新闻 > 正文

简阳姜蒜大王回乡发展带富一方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017-09-27 03:23   https://www.yybnet.net/

玉米套种生姜长势好。

看到生姜在家乡长势良好,李金华充满希望。

初加工厂让当地两百多个农民实现就近务工。

□杨勇 李杰夫 谭晓桃 文/图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地里的玉米秆已完全枯黄,行间套种的生姜长势健旺。9月14日,简阳市青龙镇白庙村2组的邬华俊站在地边,心里乐开了花:“今年天旱,玉米、红薯都没有什么收成,幸好我把这五、六亩地像合作社一样,玉米套种生姜。生姜价格就算最低一元一斤,一亩地也要收入3000—4000元。”

邬华俊学样的合作社叫虹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由在外闯荡多年的姜蒜大王李金华回来创办的。由于掌握了姜蒜的销售终端,回乡建姜蒜初加工厂、创办合作社发展生姜种植,李金华都显得游刃有余。通过租地建示范基地,以先进的玉米生姜套种技术带动大家发展生姜种植,请人来生产基地和加工厂务工,李金华正带领这里的农民走上一条致富路。

以销带产 回乡发展加工种植

听到邬华俊预估的收入,李金华呵呵笑了,“生姜价格已经在低谷徘徊了好几年,现在正进入一个上升通道,这几天生姜的批发价已经上了5元一斤。等这批姜上市,初期上货比较集中,收购价会跌一些,但估计价格一斤不会低于2.5元,亩收入应该在7500元以上。”

李金华从18岁开始从事姜蒜销售,最初在河南跟着别人学习跑业务,到现在已干了三十多年,生意做得非常大,销售网络遍及全国,被业界誉为“姜蒜大王”,去年收购加工生姜大蒜上万吨。他在成都的彭州濛阳、白家批发市场都有摊位,聘请了专人进行管理,产品销往全省,销量最大的有西昌、攀枝花、泸州等十多个市,也销往西藏、贵州,重庆、广州市场缺货时也经常从他这里发货。

让他津津乐道的是,豪杰鸡精被雀巢收购后,专门来找他们提供原料,只是要求非常高,比如提供的原料只能手工加工不能机器加工,蒜必须是独蒜等,同时由于公司管理规范,程序也很复杂,连送货车怎么停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想到同这样的大企业合作,用货量相对稳定,同时对自己的提升也有帮助,李金华迎难而上接下了订单。

看到故乡土地产出效益低,农民挣钱就业也不容易,当地政府对农业产业发展非常支持,2015年,李金华回乡发展,首期投资3200万元,新建生姜大蒜初加工厂一个,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冻库4个,可存储原料2500吨。同时成立合作社,在当地租地示范带动农民发展。

现在姜蒜初加工厂的固定工人和合作社千亩基地聘请的生产、管理员共有200多人,一年光工资就要发300多万元。来初加工厂的主要是农村年龄大、文化低,还有从来没有外出打过工的老人,“大家来这里龙门阵也摆了,钱也挣了,干得高高兴兴。”

有机种植 生姜套种玉米丰产

虹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大家种植的这种生姜是一种调味姜,水分少、辣度够,火锅炒底料也需要这种姜,很受消费者欢迎,在市场上竞争力比较强、供不应求。

为把这种生姜的种植规模扩大,合作社采取 “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自己租地建基地做好种植示范,再以“借姜还姜”,即借出1000斤姜种还1200斤生姜的方式,为农民免费提供姜种发展种植。这种模式效果不错,据青龙镇党委书记李继银介绍,去年合作社在当地租地建基地示范种植了270多亩,今年基地扩大到了1000亩,带动周围农民发展种植1000亩,生姜种植在当地迅速发展到了2000亩的规模。但在李金华看来,这个规模还赶不上加工厂的需要,“这里起码要发展到5000亩才能满足我们的原料需求。”

青龙镇作为简阳市最早搞绿色防控的地方,经验丰富,技术过硬。据该镇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詹钦辉介绍,生姜套种玉米新模式,是合作社先提出生姜生长需要套种玉米遮荫的设想,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选择了抗性好、品质优的玉米品种,在整个生产过程不需要打农药,每亩挂三枚生物导弹,就是一种赤眼蜂的卵,再加上安在地里的频振式杀虫灯,就能有效防住玉米螟虫等虫害。由于整个过程没有使用农药化肥,生产的生姜和玉米都非常安全,品质也非常好,“种植生产安全的有机生姜,在技术上,我们走在了前面。”詹钦辉对此很是自豪。

去年青龙镇270多亩生姜共产出40万公斤,产值150万元,农户种植生姜比种植粮食亩平增收2000元以上。这一比较,让大家热情高涨。今年该镇2000亩生姜估计产出生姜400多万公斤,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收益。

门口务工 不愁吃住挣净钱

在合作社的姜蒜初加工厂房里,四个大冻库里堆满了从全国各地收购的大蒜,机器剥蒜机正轰隆隆在运转,出蒜的输送带两边站满了人,把不合格的产品拣出来,合格的产品就直接输送进冻库进行包装、保存,等待出货。在手工加工区,一群满头白发的大爷太婆正在认真轧根、剥蒜皮。

青龙镇石桅村12组的樊俊,已64岁,“我从来没有出去打过工。岁数大,字又认不到,出去打扫卫生都没人要。在这里务工好的很哦,他们是计件,管理也比较宽松,不影响做家务、带娃娃和种庄稼,我那5亩地我都还做起的。”她同本组的七个人相约在这里务工,每天一起来一起回去,收入也让她很满意,“上个月我和老伴挣了近2500元,我们过去从来没有挣过这么多钱!”

今年44岁,穿着羽绒服在冻库里包装车间忙活的曾友钦,来自青龙镇郭家村14组,“我前年10月来这里做活,一天最多做7个小时,平均一个月做20天活路,我们夫妻两人一个月要挣7000多元。”他现在根本不想外出打工了,“我在家门口打工,吃住方便,挣的都是净钱。过去在成都一个食品厂打工,一天从早忙到晚,一个月才休息一两天,一个月才挣两千多元,扣除房租、伙食费,再除去零用钱,一个月下来所剩无几。”

“我们每月7号到8号准时发工资,从来没有拖欠过,并且还给每一个来这里务工的人买了工伤意外险。”负责加工厂管理的李新介绍,除了包装车间需要壮劳力,来这里剥蒜的都是老人和在家带娃娃的妇女,把这些农村闲散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也让大家在家门口多挣点钱。

在成都的批发市场,李金华平均每天要走货30吨,生姜种植和初加工厂的顺利推进让他很是高兴,他表示:“我们现在还是以大路货为主,但通过合作社推广有机生姜种植,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商机。我们的目标是发展有机生姜种植5000亩,等我们的规模大了,就要打出有机生姜的品牌来进行销售,让家乡人通过种植生姜获得更高的收入。我们还要研究有机生姜深加工技术,现在国外需求旺盛,我们争取向出口国外努力。云南省罗平县板桥镇,每年出口烤姜片几千吨,我们以后就要向他们学习。”

新闻推荐

双创促升级 壮大新动能 ——各区(市)县“双创周”活动侧记

龙泉驿区创新创业大赛上选手展示项目。9月15日,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以下简称“双创周”)拉开帷幕。依托双创,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动能成效——作...

简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简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简阳姜蒜大王回乡发展带富一方)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