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成都市 > 简阳新闻 > 正文

云端上的雄鹰——记雀儿山上的守望者

来源:四川工人日报 2017-09-29 10:40   https://www.yybnet.net/

雀儿山,藏语叫“措拉”,意思是山鹰飞不过的山峰。川藏线北线317国道经过这里连接着西藏昌都。60多年中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无数的车辆在“老一档”、“鬼招手”、“老虎嘴”的艰难中负重跋涉和惊险穿越。扎根在这片雪域高原数十年如一日的建设者们,以温暖的怀抱简单又固执地守护着南来北往的过客。他们当中有道班工人,设计人员,施工人员……今天,我们的记者就带您走进他们那段“劈山凿岩掘隧道,越岭跨壑筑坦途”的故事。

再见,雀儿山上最后的一抹橘红色

川藏公路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最早修建的进藏公路,从成都到昌都再到西藏那曲。公路开通之际,一部分参与修路的工人留在雀儿山,成立了雀儿山五道班。

黝黑的皮肤,油亮的头发,有些发乌的嘴唇,亮眼的橙红色工服。今年45岁来自简阳的曾双全就是五道班的一名工人。他的驻地是在海拔4889米的雀儿山山顶。2001年,曾双全从柯洛洞317线9道班结束了为期七年的养护工的工作,作为唯一的一名推土机司机进入了雀儿山五道班,守护着中国最危险的一条公路,川藏公路雀儿山段。

“春天不长草,氧气吃不饱,终年雪不断,四季穿棉袄。”曾双全口中的雀儿山是由川入藏的生命线—国道317线的必经之地,6168米的海拔有着“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的“美誉”,这里到处是悬崖峭壁,草木不生,数十公里不见人烟,一年多半时间都被白雪覆盖,年平均气温零下18摄氏度,空气中含氧量只有沿海地区的一半。在冬季,路面结冰后,翻山时间会长达近3小时,一旦实施交通管制,这条线便会“瘫痪”。

50多年来,雀儿山五道班一直负责山顶10公里的路段养护和16公里的推雪任务。现在,曾双全所在的道班共9个工人,全部来自四川平原地区。“在这里工作,能清晰听到鞋子踩进雪里的嘎吱声,能听到防滑砂洒在雪地上的沙沙响,还能听到铁锹砸在冰上的咔嚓响.....当柴油机发动后,轰隆隆的声音盖住了一切,雪地上只剩下我们橘红色的身影。”

令曾双全印象深刻的是七年前遭遇的雪崩经历。“铺天盖地的雪如棉被一般将我所开的推土车牢牢裹挟住,伸出头便是万丈悬崖,生死一线之间,幸得过路司机的仗义解救,我才得以脱离危险。”这段经历让他永生难忘。曾双全告诉记者,雀儿山4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从1995年到2003年,短短的八年时间里就发生了371起交通事故,68条生命在此消失。而今隧道通车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从此成为历史。

作为雀儿山五道班第17任班长,曾双全掐指算下来,已经在五道班工作了15个年头。他告诉记者他已经17个春节没有回家过年了,每年都是等到7、8月份道班不太忙的时候,他才回家探亲。

“再艰苦的地方,也需要人,希望五道班的精神一直发扬下去!”说这话的是坚守雀儿山24年的老班长、全国劳模陈德华,正是这份惦念和决心,即便退休的他也会每年来道班两三次,陪兄弟们聊聊天,还会帮忙修整下道路。“现在隧道通车了,我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战斗,变天堑为通途

2012年6月9日,中建五局隧道公司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建设者,在此安营扎寨,向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超特长公路隧道宣战。寂静的雪域高原从此飘扬起“中国建筑”的大旗,迎来了它的第一户人家。

对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项目团队来说,他们缺氧不缺激情,海拔高斗志更高。“我们进场不到一个月,每个人脸上都烙上了高原红、晒脱了皮。每天进隧道都要背上几斤重的氧气瓶,走几步就要吸一口氧。”

来自中建五局雀儿山隧道项目90后女孩陈觅杭对记者说到。2012年6月,为了打通川藏公路的生命线,她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登上了海拔4377米的雀儿山,投身于雀儿山隧道的施工建设。

“山上有一项特殊的制度——“夜间叫醒”,夜里定时相互叫醒一次,因为缺氧,也许一觉醒不来,有人就永远睡过去了。本来就睡不安稳,为保平安,28岁的项目经理江章保每天背着沉重的氧气瓶,坚持往返8公里每日进隧道巡视。晚上,为防止员工晚上“睡过去”,深夜还要坚持3小时叫醒他们一次,1400多个日夜从未间断。

为了解决供氧问题,中铁一局花了270万自建了氧气站。一条直径1.8米的巨大管道,成为了保证工人施工、机器运转的“秘密武器”,可以源源不断的向隧道里面输送氧气。

关爱,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夜里的雀儿山,风大得吓人,雪冷的钻心,洞内冰滑水多,一到冬天车辆经常出现故障。为了不耽误工作,“雪山飞狐”胡志勇经常凌晨三点起床,提着仪器,一路小跑着进入隧道,在这近4公里的路程,他时常要来回走三、四趟。问他苦不苦,他说苦,但是再苦也是幸福的。问他何谓幸福,他说:“我的幸福,是被人需要。”

“一岁的儿子老是嘟囔着要和我视频,可是我这里网不好,隧道通车了,我第一件事就是好好跟儿子说说话。”项目总工程师李涛身上的担子很重。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压在他心头,比雀儿山还高、还重!他带领的年轻技术团队潜心钻研,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并获得了多项专利。可是,对家人的亏欠却烙在心里永远也无法弥补。

2013年大学毕业就进入项目的许阳是发电机的“守护神”。那时,项目还没通电,所有施工生活用电全靠5台发电机24小时不停供电,于是他主动揽下这个活儿,每晚,他隔一小时就得给发电机加一次油。发电机周围不能有明火,在零下20、30度的夜里,他只能不断的跺脚、哈气取暖。

许阳告诉记者,在这里,水果是稀罕的,一个苹果得分成10多小份,一人一块分着吃;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医务室了,每天要接待10多人;最痛苦的莫过于女孩子了,两三个月才能下山洗一次澡;至于通讯,这里联通根本不通,移动碰碰运气才能动,电信压根儿没戏,至于网络,那就求神拜佛看能否接通下qq;面对川藏高原,这支年轻的项目团队就用业余时间做实验、做课题,为攻克技术难关熬更守夜。西南交通大学的教授们看着这群年轻人搞起来的“六大科研课题”,已被写入“高海拔超特长隧道施工技术的教科书”,惊讶得不敢相信。

“局和公司工会经常来项目慰问,和我们交流谈心,为我们排忧解难,如亲人般的温暖与关爱,是我们坚强的后盾。”许阳说到。雀儿山条件虽然艰苦、物质虽然匮乏,建设者们却甘之如饴。“这个隧道贯通以后,以后大家想来这边看迤逦风光,看人文景观就更加便捷了。”

如今,经过15年的艰苦锤炼,雀儿山的守护者们终于为世人锻造出了一具飞越雀儿山的“翅膀”。至此,雄鹰不再是这里唯一的主人。从通车的那一刻起,隧道连接的已不单是两个地方,而是两个渴望:藏家儿女倚路齐奔康的渴望,世人解开藏地“魅力密码”的渴望。以路为笔,这群守护者在大美甘孜这幅画卷上,勾勒出比格桑花还要鲜艳美丽的图样。本报记者 张杨 文/图

新闻推荐

简阳市文体广新局深入推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

简阳市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按照“一低五有”“一超六有”的工作要求,在简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安排500余万元资金,深入推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文化惠民知识送进贫困村全面启动脱贫村文化室建...

简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简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云端上的雄鹰——记雀儿山上的守望者)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