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池 今日宜州 今日南丹 今日天峨 今日凤山 今日东兰 今日巴马 今日都安 今日大化 今日罗城 今日环江
地方网 > 广西 > 河池市 > 今日环江 > 正文

守正创新 活性传承 广西手艺人让非遗“活”起来

来源:广西日报 2021-11-16 07:10   https://www.yybnet.net/

刺绣真丝绡《繁花》 侯芳妮 曹妹凤 吴双林 于桂芳/制作 竹编《毛南族花竹帽台灯》 谭 汝/制作 坭兴陶《锦绣前程》 黄 剑 夏树荣\制作

本报记者张天韵

初冬,广西民间工艺美术界传来喜讯:广西三件非遗工艺美术品——刺绣作品《繁花》、竹编作品《毛南族花竹帽台灯》、坭兴陶作品《锦绣前程》,成功入围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终评。

这些获奖作品,是以什么魅力,过五关斩六将,从全国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又是怎样守正创新、活性传承历史文脉的?在11月初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记者走近这些广西工艺美术大师们,聆听他们的故事。

1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活”

“不只会编花竹帽,而且要把帽子融入生活中去,让生活中处处有它的影子。”竹编作品《毛南族花竹帽台灯》作者、“80后”的谭汝对记者说。

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位生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的毛南族姑娘,自小就与自己民族的“族宝”花竹帽结下不解之缘。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和许多非遗技艺一样,也存在着生产制作手法过分追求传统、不求创新,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问题。眼见着花竹帽编织技艺日渐式微,谭汝意识到,“要让传统工艺更好地发展下去,只有在生活中‘活态传承’。”她开始研究和摸索花竹帽的改良。有一次,谭汝看着床头的台灯灵光一现,何不用花竹帽做一盏台灯?于是她尝试以竹根作为灯架支撑、花竹帽作为灯罩,经历屡次失败,反复尝试,一盏将大自然巧妙融入现代生活的灯饰问世,这件典雅又环保的民间工艺品一经面世,其生活化的特性立即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成功的尝试让谭汝一发不可收拾,《鸾凤和鸣》《竹编花式台灯》等多项创新产品一个接着一个问世。这些产品传承并创新了几乎面临失传的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填补了花竹帽编织技艺空缺,赋予了花竹帽全新的生命力,荣获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金、银、铜奖。

将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手艺人一直在行动。此次入围的双面剪纸绣作品《繁花》作者,三江侗族手工艺人侯芳妮、曹妹凤、吴双林等也同样认为,既能保存民族文化精髓,又能让剪纸绣融于现代生活,让文化传承不停止于观赏,文化的传承也就水到渠成了。

“由于传统手工制品的精致和珍贵,很多人买回来都不舍得用,这是不利于传承的。”侯芳妮是柳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为了让手工制品深入生活,她尝试着把三江的非遗剪纸绣跟双面绣结合,在通透的真丝绡上做剪纸绣,使其正面有浅浮雕感,反面平整精致。

“采用这种方法做成的书签、耳坠、胸针、团扇、摆件、屏风等,可以正反面欣赏。”这种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的具有文化温度的产品,一经推出即受到年轻人热捧,“这也是对传统文化、对旧时记忆的一种保护和活性传承。”侯芳妮说。

在这些手艺人看来,有市场才是最好的保护,匠人才得以生存,而使用又是最好的传承,“仅仅是观赏还不行,把传统手工艺品融入生活中,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才真正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谭汝说。

2不仅“活”更要“火”

保护非遗,既要融入传统特色,又要融合时代需求,走向市场是非遗推广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广西文化遗产最集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名录最多、保存最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至今还流行着端午节做“璊摁瓜”的习俗。“璊”是“猴子”,“摁”是抱的意思。“璊摁瓜”也叫猴子抱瓜,有着“端午背个猴,一年无忧愁;猴子抱金瓜,福禄寿喜全到家”的说法。

如何让非遗在当今的商业社会“活”下去,“火”起来,三江手艺人守正创新,并借助文旅融合,打开一片新天地。

妈妈们忙于飞针走线,孩子们忙于往“璊摁瓜”里填充艾草……这温馨互动的场面发生在三江侗寨风景区。来自全区各地的20多名游客,在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级(侗族刺绣)非遗传承人韦凤仙的指导下,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璊摁瓜”。“动手参与活动只是传承文化的一种形式,我们还借助‘文旅融合’,在景点内开设手工制作课程,带动文创旅游。”韦凤仙说,她们不仅把产品做到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还开发了材料包,游客可以在景区或者网上购买材料包回去自己制作,把福气分享给更多的人。

除了开班授课,近几年来韦凤仙、侯芳妮等手艺人还带团队不断研制创新,研制出“璊摁瓜”手机、耳环、室内车内挂饰,美观又保平安的手工艺品成为人们随处可见的生活装饰品。

韦凤仙、侯芳妮还在侗族妇女蓝靛染土布衣服上,点缀上“剪纸绣”,并用电脑设计出蓝调花样,制作出具有怀旧风格的蓝调侗族服饰,使传统侗族服饰重新火爆起来。

最近,韦凤仙和她的团队又开始忙活起来,策划了“走遍三江”公益活动,招募游客来三江村寨体验,在手艺人家里同吃同住,边跟手艺人学手艺边游玩。“这活动双方都是受益者。”侯芳妮说,她们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非遗通过网络媒介碎片化传播,不仅迎合了当下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也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和本真。

3传承非遗后继有人

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传承,而传承的关键是“人”。越来越多的手艺人一改以往关起门来做手艺的方式,纷纷拿起手机开始网络直播,不仅为直播接上了时代的地气,更为非遗文化注入了流量的热度,让非遗传承“潮”起来、“火”起来,不少年轻人成为非遗的粉丝。

近年来,广西不少大专院校学生走近非遗,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植物染和刺绣。而手艺人也走进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授课教学和专业化辅导,推动广西工艺人才队伍薪火相传。

坭兴陶作品《锦绣前程》作者之一的黄剑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他的获奖作品以绣球的造型,体现壮族的阴刻阳填五蛙图腾文化。在黄剑看来,正是这古老而深沉的壮族文化,才赋予茶具以灵魂,才赢得人们的喜爱。

已从事工艺美术工作近30年的黄剑,身上有着无数光环: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获得者……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14金5银3铜的好成绩,这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拥有宝贵“财富”的黄剑,主要任务是带徒学艺,在大专院校培养工艺美术人才。近些年来,他带领学生以南宁陶、钦州坭兴陶为载体,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开发和研究,三年时间就培养了200多名学生,其中三人获得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并恢复阴刻阳填传统工艺,再铸广西陶文化之精髓。

“我们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导入教学实践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点燃学生传承非遗文化的热情。”黄剑说。

正是有这些最坚强的守护者,通过一个又一个探索、创新,将蕴藏于非遗技艺中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因子激发出来,从而让非遗不再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活化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潮流样式。

新闻推荐

难忘的阿妈妮泡菜 □ 韦静宁

他说他很幸运,在抗美援朝战场两年多,没挨过枪弹,肉身无恙。自己所在的部队是二线预备役的,负责打外围、修工事、搞运输。他向...

环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守正创新 活性传承 广西手艺人让非遗“活”起来)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