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济宁 今日泗水 今日汶上 今日嘉祥 今日金乡 今日鱼台 今日微山 今日邹城 今日曲阜 今日梁山
地方网 > 山东 > 济宁市 > 今日济宁 > 正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仰望明月

来源:济宁日报 2021-09-19 16:20   https://www.yybnet.net/

山东济宁胡成江

在一个喧嚣的城市,即使夜里人也要忙,借着灯光向前,几乎忘了空中明月的一泻千里,纵横古今。之于物的欲求,灯光更实用,月亮未免高远而飘渺,不知有几人尚有仰望的闲暇。

月亮遥不可及,似是不如现实的好,借着眼前的灯光就能走那么几步。然而,人不能不仰望,否则会变得平庸。眼下的路坚实了,略微举头寻见的就是辽远。不饿肚子的时候,要有赏月的心境。

站在窗前,仰望夜空,这会儿,月跑到了云后,蒙上了一层面纱。夜深了,外面安静些许,却还不是田园山庄的安宁。月光依旧美好,有了这仰望,现实不再骨感。

月近中秋

江苏南京章桂云

儿时的一个中秋节,母亲早早去乡里赶集,我睡得正酣,干娘带着月饼和莲藕过来“送节”了,一进门就喊“我干儿子呢”。怕干娘笑我懒惰,急忙蜷到被窝里,不好意思露脸。

吃过午饭,干娘回家了。母亲叫上二婶带我去西圩的河塘里采菱角。墨绿色的菱叶铺满河面,母亲翻过肥硕的菱盘,一颗颗诱人的菱角绿里透红,嫩得掐出水来,白生生的果肉吃到嘴里,清香劲脆,甜涩交加。

除了吃月饼,家家还要做芝麻饼。母亲将红绿丝加入芝麻,放在大碗里捣碎,将面团压成面皮,填入馅心,揉圆压平,一个芝麻饼就做好了。少许菜油润锅,文火煎摊,闻见糊香就是熟了,轻轻咬上一口,外皮香脆劲道,馅心酥甜流香。

明月过枝头,我和父亲将八仙桌抬到门口,摆上香案,燃香祭月。三支清香,一碗开水,一支莲藕,一盘水果,一碟煮菱角,一碗毛豆芋头,几个芝麻饼和月饼,香味在清凉的晚风中飘荡。

同心的圆

湖北鄂州李云贵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后与赏月连在一起,寓意团圆思念。

浙江一带除了中秋赏月,观潮可谓又一盛事,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有详尽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也有记载。

中秋之夜还有“走月”活动,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走月”胜地。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游街市,泛舟秦淮河,登楼赏月,谈笑风生。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也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

中秋傍晚,江西吉安的每个村,除了吃月饼,还用稻草将瓦罐烧红加醋,香味飘满村庄。

四川人中秋吃月饼,还要打粑,吃麻饼、蜜饼。有的地方点桔灯,悬于门口;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流星香球。

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有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家人帮着小孩子们,用竹纸扎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短竿中,竖起于高杆,彩光闪耀。

儿时祭月

贵州黔西周德富

我的故乡深藏乌蒙大山深处,村人敬仰月亮,称为“月亮菩萨”,中秋家家户户祭月。

皎月升起,父亲早在家门摆好一张八仙桌,桌上升子里装满大米,中间放一面镜子,两边插两支蜡烛,桌上摆供品,一把香、一沓纸钱,桌下拴一只白公鸡。

祭月未结束前,不可偷吃祭品,不可手指月亮。否则,月亮菩萨夜晚悄悄下来割耳朵。

香烧到半截,已是皓月当空,如水月光倾泄一片光明,宛如白天。三炷香燃尽,一家人对月磕头,作揖,敬酒,祭月仪式结束。

我远离故乡,蜗居都市三十多年,每年中秋之夜,沐浴着城市月光,思念着故乡的明月……

节的味道

福建漳州张少华

每个节日都有标签式“味道”。

祖母的味道。我懂事的时候,家里还消费不起商家售卖的月饼。每年中秋前两天,祖母都会忙开来—磨米,煮米浆,包馅料,做米粿,烤米粿……当米粿取出的一刹那,真真让小孩直咽口水。

父亲的味道。凡遇晴朗的中秋夜晚,父亲要将家中可折叠的竹躺椅,搬到门口大埕正中央,躺在上面一边吃饼赏月,一边给我们讲故事新闻。1984年中秋节之夜有点冷,父亲照例在家门口吃饼赏月,照例讲故事,却早早叫我们睡觉去,他独自在月夜竹躺椅上,直到凌晨两点才回屋。那年10月28日,父亲与世长辞,年仅42岁。父亲年初已知道自己癌症晚期,因怕影响我们学业,与母亲订了“保密联盟”。

一路走来,月饼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而日益回归大众。中秋之“味”,变得纯粹而隽永。

真的想家

安徽阜阳祝宝玉

一个人,仰视异乡的圆月,不觉泪眼模糊。虽然已经三十好几了,但每逢佳节倍思亲,即使嚎啕大哭,又何妨呢。

想家了,真的想家了。夜已深,梦却醒了。泪水打湿枕头,夜如幕,遮挡我遥望的双眸。

想家,其实最想母亲。母亲在,家就在,故乡就在。那片土地,千丝万缕。我熟络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在多年后的今天,更可爱亲切。不单单因为佳节临至,我才怀念的,是那引力的月光触动了本能。

多想靠近母亲坐一坐,听她讲从前的事,即使彼此无言对视,那也是幸福的。与母亲在一起,我永远是个孩子。

不禁回想当年,母亲总拣最大的月饼给我,她偏爱我,兄姊却无可奈何,谁让我是母亲的幼子呢。

想家的时候,我是个孩子;想家的时候,就让我无拘无束痛快淋漓的哭一场吧。

思念外婆

上海普陀刘立飞

一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日子,我亲爱的外婆,就在这样一个阖家团圆的节日前远去了,一如天边云彩的消散。

常常想起外婆怀抱里的无忧童年,想起摇着蒲扇为我驱蚊陪我写字的那些夏夜,想起在我谈婚论嫁时一定要给我建议为我把关的可爱模样,想起在我儿子周岁生日时亲手缝制的漂亮虎头鞋,也想起每个节假日数着指头翘首盼我回去的那种眼神……

感谢外婆,让我一路伴着爱成长;感谢外婆,滋养了我的生命,温润着我的日子,丰盈了我的年华。每年,在春暖花开的清明季节,在阖家团圆的中秋时节,我会带着爱人孩子还有哥哥、妹妹一家来看你,我会铭记那份暖暖的呵护,那些细细的叮咛,还有那婉约的笑容……来世,让我好好爱你,我亲爱的外婆!

鹿洼之女

河南焦作李翔年

这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我的高堂双亲,却都选择农历的八月远行而去了。

我敬爱的妈妈,她两三岁时父母离世,鱼台鹿洼村多了一名遗孤。她没有兄弟姐妹,年迈多病的姥娘收留了她,不久也抛下她走了,她成了鹿洼的女儿。

父母成家之后,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我们兄弟姊妹相继来到这个世上,家里常常入不敷出。三年自然灾害时,母亲不惧百里之遥去背粮食。六七十年代,母亲到面粉厂买些许秕麦、碜麦,挑挑拣拣、淘淘洗洗,聊补无米之炊。

母亲是个要面子的人,总是把我们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的,大的衣服改一改让小的穿,我们都是穿着娘亲纳的千层底鞋长大的。

戊子年的八月十八,人们还陶醉在八月节的团圆之中,母亲远行了,往那界和丁丑年八月远行的父亲团聚。

娘尽使命归天国,世间再无唤儿声。中秋的月亮是那样的明亮,照着娘亲远行的路。父母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双亲。

军营歌声

陕西西安许双福

三十多年前,部队驻扎贺兰山西北边陲。第一次在军营过中秋节,八月十四,团里的补给车来了,给连里拉来了苹果、梨、香蕉等水果,每人五个月饼。

十五的晚上,轮到我和张传金上第一班哨。连长让几个战友事先在营门口的戈壁滩上,用照明棒组成了“中秋”字样,一声令下,拉燃照明棒,几名干部举起信号枪、冲锋枪,红、绿、黄信号弹腾空而起,串串曳光弹拖着长长的红线消失在夜空中,全连一片欢腾跳跃。

连长来到哨位,给我们送来月饼和水果,叮嘱我们好好吃,注意观察,保持警惕。我拿了月饼,咬了一口,真甜!耳边,不时传来连里中秋晚会天南地北的歌声。

最解乡愁

重庆巫山赖扬明

每遇节日前夕,母亲总会独自坐在院子里的石块上,盯着蜿蜒的乡间小道发呆。总不离手机,却不见打过一个电话。

母亲的手机里,就存了我们三姊妹的电话,因为不识字,存多了会不知所措。

月正圆,蟹正肥,桂花含苞欲放,秋林古色葱茏,又到中秋。母亲又习惯地坐在门口的大石块上,手杵着拐杖,下颚托在拐杖手柄上,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条小路,她离不开老房子,离不开住惯了的村庄。

我们兄妹几个一边哄着她,一边骗着她,总想让她和我们住,可她笑着说:“去你们家了,我心中想的就只有老房子,只有田里的庄稼,树上的果子。而我在老家,牵挂的就是你们兄妹仨!”

能治好娘节前心病的,唯有陪伴和承载那么多年亲情的传统美食,中秋节,当然是月饼,而且是自家的土月饼。我们兄妹仨,早早地定制了土月饼,相约无论多忙,都要留出一天的时间,去乡下的老屋子里,让娘领着在田间地头转一转,陪老妈住上一宿,说些土里土气的话,吃上一个土月饼,过一个母亲最难忘的中秋。

土月饼最惹乡愁,而最解乡愁的是陪伴。

水中望月

河北石家庄付景莉

中秋的夜晚,我们这里家家备下一盆清水,手持镜子在水中寻找月亮。望月仪式后,大家坐在院子里吃水果、月饼,聊天。

我曾希冀,水中望月能看到逝去亲人的身影。自父亲离开后,我一直期盼那个景象的出现。

父亲走后的第一个中秋之夜,他没有出现在水中镜月里,却在我的梦里:一张大床,父亲在那头睡着,母亲在这头做着针线,我站在母亲这边。一会儿,父亲悠悠转醒,母亲和我转头看去。

“爸,您醒啦!等着我去给您弄饭喂您。”在父亲的最后时光里,一直是我和母亲轮流喂父亲吃饭。我说完那句,转头要往外走,心里突然呼啦一下子想起,父亲不是已经走了吗?我突然惊醒,大脑一片空白,很长时间才突然明白,这是南柯一梦啊。

突然好后悔,为什么梦要醒得那么早,没仔细看看父亲的脸就转头?好想再看看父亲啊,却再怎么也看不见了。

又是一年中秋到,我早已准备好了一面大镜子,一个大水盆,希望能在月亮周围看见父亲,哪怕只看一眼。虽然知道是不可能的,我还是遥寄一份女儿的思念。

长发母亲

湖南衡阳曾艳兰

三十多年前,我只有几岁。母亲很年轻,留着长长的乌黑头发。她牵着我到街上,去卖自家种的菜,总遇见手里拿着一扎长发,背着包收头发的商人,跟母亲说个不停。但无论怎么说,无论多高的价,母亲仍不同意剪那头发。

那年中秋节快到了,很多商人挑着月饼在村子里叫卖,我就嚷着要母亲买。见母亲问挑月饼的,见母亲摸摸口袋,见母亲眼看着商客走了,我就哭起来。母亲说,别哭,到中秋节,妈妈一定给你买月饼吃。

第二天早上,母亲去街上回来,满头长发不见了。我一阵诧异,问母亲怎么剪了头发?母亲笑笑说,太长了,难梳头。

吃过晚饭,月亮当空照时,母亲端着盘子往院子走去,大声喊着:“孩子们,快出来赏月吃饼啊。”我第一个跑出去,姐姐们也很快来了。母亲分给每人两个月饼,我吃着,月饼好甜好香,又酥又脆,里面有葵花籽和花生豆,还有甜滋滋的山楂丝。姐姐也说比去年的好吃,还有花生呢。二姐也说,是啊,不只有糖,还有芝麻呢,难怪好香哟。母亲微微一笑说:“吃吧,今年买得多,可劲吃。”

过后才知道,那年吃的月饼,是母亲用卖了头发的钱买来的。

高手婆婆

新疆五家渠陈晓燕

立秋以后,婆婆就着手筹备中秋节了。像是一个隆重的仪式,腌咸鸭蛋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婆婆对鸭蛋品质要求之严苛,绝不亚于专业质检员。对着太阳,拿起一个鸭蛋,眯上一只眼睛,远远的仔细端详。透过蛋壳,隐隐看得出绯红的蛋黄,是水边散养鸭子产的,口感好,脂肪饱满,能腌出油;微黄的是散养旱鸭子,口感也不错,脂肪含量低,不容易出油……

选好鸭蛋,就可以腌制了。鸭蛋清水浸泡,然后烧一困稻草,稻草灰放在大盆里搅拌,灰水泛起浓浓泡沫。婆婆麻利地将鸭蛋清洗沥干,码放在一个大坛子里,随手抓一把盐,再将稻草灰水倒进坛子没过鸭蛋。婆婆从不数鸭蛋,也称盐,却从不失手;可我做的几次,不是太咸,就是太淡了。

婆婆将一个碗倒扣坛口,加水密封,踌躇满志坐在马扎上,默默看这些坛子,眼里充满了向往和期盼。

中秋节前后,鸭蛋就能腌好,婆婆总要等中秋这天开坛。原以为是个仪式,后来知道,仅仅因为这天大家团聚,为了让每个孩子、孙子都能分享美食。甜美的月饼吃腻了,磕开一个咸鸭蛋,晶莹的蛋白,油汪汪的黄,抿一小口,弹脆劲道,入口即化,唇齿留香。

安详老家

山东济南田守勇

小时候,济宁老家的中秋,可与春节相提并论。村里家家都要提着月饼或者糕点、鸡蛋、白酒,走亲看友,探望长辈。曲里拐弯的胡同,每天穿梭着奔忙。

那时月饼简陋甚至寒碜,节前的几天父亲就从集市上或者市里买来,要么就是母亲用笎子提篮从“合了社”里挎回来,蒙上一层笼布,挂在房梁垂下的铁钩上。

月饼是用粗糙的黄纸裹着,四块垒成两摞,包成棱角分明的长方体,上面一片红纸,用纸绳或苘麻绳捆起来。有时两包摞起来捆成一捆,一包一斤,一捆就是二斤。黄纸薄脆,经常渗出油渍,明晃晃的。月饼的花色也不多,吃过或听说过的,无非红糖馅、五仁馅。

现在的中秋,已赋予了更多含义,月饼打扮得花枝招展。但我一直怀念那时候,家人围坐一起,父母也能坐下来歇一歇,边吃边聊,一次次地仰望,尽享月光的清澈静谧,还有乡村的清幽安详。

趣赏月亮

北京大兴张廷赏

中秋将至,突然想起家乡的月亮,还有老家前边一位名叫廷月的邻居,房后的还有个叫廷亮。他俩在家都排行老三,名字的组合就是月亮。我们三个聚在一起,不就是“赏月亮”吗?

前年他们曾说过来京旅游,不知为何没有成行。人到中年,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也许仅仅是说说而已,还要为生活打拼,为梦想追逐,只能祝福他们酷暑寒冬多保重。

月和亮这两位邻居,先后远离家乡,我也是早早的背起行李走远方,打工路上自已闯,好似歌里唱到:月亮走,我也走。我们都留下空荡荡的老房子,任凭风霜雨雪的侵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到了中秋赏月的时节了。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情,我们三个,何时能在一起赏月亮呢。

本版摄影毛毛、王卫、汤青

我 们的节日·中秋节

新闻推荐

“都市农场”助推乡村振兴 中农康源全力打造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本报通讯员田晖李祥涛近日,第一家“中农康源都市农场”在济宁高新区建成开园。该项目是解决乡村振兴技术与人才瓶颈的核心...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推荐:
别样中秋欢乐多2021-09-18 08:19
猜你喜欢:
评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仰望明月)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