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报记者韦黎实习生何倩
“医生,我仔经常半夜起床游荡,找人来‘做法’也没有用。怎么办?”8月底,柳州市民小李的家人焦急地向医生求助。经检查诊断,小李夜间频繁起床游荡,缘于患上睡眠障碍疾病。
13岁男孩常夜起游荡
小李今年13岁。据其家人回忆,小李出现异常,始于3年前的一个晚上。那晚,小李入睡两个多小时后自行起床,在家里的客厅转了一圈后,又自行回床睡觉。第二天,家人聊到这件事时,小李却说他完全不记得发生过什么。此后每隔两三个月,小李入睡后仍会出现类似情况。
家人很担忧,以为小李“中邪”了,特地找人为小李“驱邪”,却没有任何效果。为小李“驱邪”没多久,有一天,小李又半夜起床出门,在自家院子里游荡了半个小时,最后由家人引导进屋。
鉴于小李夜间起床游荡的情况近半年内频繁发作,家人只好带其前往广西脑科医院睡眠医学科就诊。
儿童期发病较多
该院睡眠医学科主任潘丽妹详细询问了小李的情况。原来,小李平时感觉学习压力较大,和同学的相处也不太融洽,晚上睡觉还经常做梦。
做完多导睡眠监测等检查,医生发现小李发病时处于非快动眼睡眠(NREM)3、4期,常见于夜间睡眠前1/3阶段NREM期结束时,他的脑电图发作时会出现高波幅慢波。医生诊断,小李患的是儿童睡眠障碍领域常见的一种疾病——睡行症。
确诊后,根据小李的病情,医生对其展开了心理治疗。下一步,医生还将对其家庭成员展开心理治疗,以让小李的病症得以改善。
据潘丽妹介绍,睡行症也叫梦游症,是一种在睡眠中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进行一些简单活动,睡眠和清醒同时存在的一种意识改变状态。
睡行症发作时表现出低水平的注意力、反应性及运动技能,患者多数情况下会自行或在他人的引导下回到床上。即刻清醒或次日醒来,患者均不能回忆起睡行行为,该症状常发生在入睡后90~120分钟的深睡期。
这类病症在儿童期发病较多,发病率达1%~5%,以男孩多见,有些患儿还伴有夜惊症和遗尿症。成年人的发病率则低于1%。
高质量陪伴是“良药”
记者了解到,睡行症有明显的家族倾向,家族中可出现多人患该症。该症还可能与神经发育不成熟有关。此外,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欠佳、情绪紧张、恐惧和焦虑等心理社会因素,也可能造成发病。
据医生介绍,睡行症目前暂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以预防伤害为主。一般来说,随着神经系统逐渐发育完善,症状会自行缓解或消失。患儿症状发作时,家属应引导其回到床上睡觉。如果无伤人或自伤隐患,建议不要试图叫醒患儿,隔日也不要告诉患儿,以免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如果存在伤人或自伤的危险因素,则需要唤醒。
如果患者的发作与心理因素有关,可通过心理治疗清除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果患者发作频繁,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以减少发作,或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儿童患睡行症较为常见,孩子发病时,无论患儿本人还是家长,都不必过分焦虑和紧张,以免导致孩子的症状加重。如果发作的次数不多,一般无需治疗,但发作时应注意看护,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如果病症发作频繁,已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建议家属带孩子到专科医院的睡眠医学科做诊治。
医生强调,家长平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理解,注重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治疗睡行症时,家人的支持也尤为重要。
14-15版统筹:许如君
新闻推荐
本报柳州讯(记者/覃伟立)近年来,柳州不断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高汽车新产品研发能力,扩大中高端车型比...
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