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刀
一杯茶,普通人痛饮乃因口舌之渴,茶友细品则是琢磨茶水中蕴含的山川况味。读书如同喝茶,阅读不难,但要真正领会一本书的深刻内涵,抵达作者所想表达的深度往往并非易事。
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4位是斩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文学大家。《好好读书》中,4位作家对20本私藏书进行了阅读分享,其中有他们的阅读体验,有他们与作者的交流,还有他们自己的创作经历,当然也是站在读者角度的一种解剖。透过这堂“读书课”,读者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作家首先是一位资深的读客。
阅读,就要多读经典名著。20本书中,4位作家除各对自己一部作品进行剖析外,其他无一例外将目光投向了中外经典名著,但阅读经典的体验到底与作家们有何不同,这才是最值得我们深思之处。
许多人接触《朗读者》,是因为温斯莱特主演的同名电影。事实上,原著呈现的深刻内涵,现有光影艺术很难充分表达,比如当初努力掩盖纳粹经历,一心渴望识字的汉娜,在掌握了诸多知识且即将出狱之时居然选择了自杀。在麦家看来,这是她不断成长和思想升华的结果。“汉娜在没有觉醒前,认为尊严比生命更重要,觉醒后发现忏悔是第一重要的事”。于是不可避免地展开了对自己前半段不堪人生的正视与深刻的反思,这才是汉娜最终选择以最为激烈的方式,与自己前半生决裂的根本原因所在。
《光荣与梦想》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的名著。许多人从该部作品中读到了历史的宏大与复杂,而藏族作家阿来更感兴趣的是该书的历史叙事方式——该书展现的是“知识分子维护社会正义,观察社会和人类如何艰难进步的写法”。阿来的感触主要是因为对当下历史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的严重“不适”,因为许多作品所展现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宫廷里的权力暗斗史”——这一点,时下热播的《延禧攻略》《甄嬛传》等“宫斗”剧已经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4位作家的阅读体验告诉我们,经典名著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主要在于这些作品可以抵达人性的最深处,可以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点。换言之,经典名著区别于普通作品的关键之处在于,其呈现的是一个更接近抵达事物本真的视角。
理想的阅读,并不是“就书论书”,而是能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作家们并没有阐释延伸阅读的方向和范围,但从他们的阅读体验看可以琢磨出这样的一条规律,即阅读是“我随我心”,兴趣是最大的牵引力。或者说,兴趣的深度,影响“旁系”阅读的广度。
阅读需要时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时间对于许多人而言似乎是个“稀缺品”。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8%,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光鲜数字的背后,是刷屏阅读的崛起。越是刷屏时代,越应回到书本阅读,这不仅可以有效抵制电子产品的诱惑,还是最大限度培养阅读兴趣的重要基础,当然也是4位作家给我们的又一阅读启示。
《好好读书》
麦家等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张思涛30日在京说,电影文学仍然是当前电影创作中较薄弱环节。张思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