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新闻 外语电影新闻 电影影评 电影经典台词
地方网 > 娱乐 > 电影 > 电影影评 > 正文

他是北京影迷中核弹般的存在

2019-03-01 12:48   https://www.yybnet.net/

本篇是迷影金刚系列首期的最后一篇,虽然超过一米九的影迷肯定不止这五位,但以这种集团形式呈现不同年龄层次的影迷,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

核蛋,大家都叫他蛋总,很早就看到这个账号频繁闪烁在小华的虹膜北京影迷群里,除了这个,我并没有更多印象。到了影迷口述做到“金刚系列”时,才慢慢开始了解。

采访临时有变,改在了三里屯的京A,之前超哥就说蛋总比较喜欢酒,但我也没想到他这么爱喝。整个采访我就喝了一杯,而蛋总却喝了三杯还是四杯不同的精酿啤酒。整理录音时,对电影交谈正酣就听到蛋总突然管酒保又叫了一杯精酿……

采访过程中,能感受到蛋总对自己喜欢事物的认真态度,希望大家看这篇在京A酒桌上聊成的口述中,也能体会一二。

科教大片启迪少年科幻心

电影最早的记忆是在小学,最近在豆瓣还找到——《宇宙与人》。记得里面有太阳系的演变过程,是用最早的三维动画技术做的,印象特别深刻。这部科教片让我对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当时震撼的画面也没有让我对电影产生多大吸引。

从《宇宙与人》开始到中学看的《机器人瓦力》就慢慢喜欢看科幻片了,喜爱科幻的更多是来自对宇宙探索的某种向往,并不是仅限于看科幻电影。2010年《阿凡达》全国公映,我早上四点半起床,五点赶第一班地铁去电影博物馆看IMAX版《阿凡达》,到了发现当天的好位置已经没有了,就买了次日场最好的座位票,转过天才看上了《阿凡达》。

虽然我是北京人,但是在外地上的大学,学校课余活动也挺多,参与的话剧社要排戏,校篮球队还要训练,还要参与摄影协会的外出采风,根本没什么时间在宿舍里看电影。但自己还是一个特别需要仪式感的人,平常生活又比较精打细算,就觉得看电影的内容都一样,在哪里都可以看,宿舍条件有限,所以我就没怎么在大学看电影。当时有这三个社团在,基本不需要用看电影来补充自己的课余生活了。

毕业回北京在家看电影,也要投在大电视上,关上门拉上窗帘,坐沙发上舒舒服服的观赏,旁边还要有酒。即便那时没来过资料馆,自己在家也要模仿一个电影院的感觉和氛围。通过这样的观影方式,补了好多没看过的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系列、漫威超级英雄系列。

华语默片感动大银幕

“路边野餐”带入影迷群

2016年底,有位群友买了资料馆《神女》的影票,有事去不了就在群里问谁能去,我工作单位离资料馆很近,就把影票要过来去看了。《神女》那次的座位很靠后不太好,但那次资料馆的放映给我的感受特别不一样。一部三十年代的黑白默片,那么早的片子,真正让我感受到大银幕的魅力了,看得我特别感动。

再后面就是在MOMA看新映的《路边野餐》,看完之后我没看太懂,出了影院感觉这个世界都变魔幻了!但自己一分析琢磨又说不太明白,就找了各种影迷群和大家一起探讨《路边野餐》,就开始慢慢进入影迷这个圈子。

最早进的就是虹膜北京影迷群,是从虹膜公众号的读者群发展过来的,这两个群也让我体会到线上的群落必须有线下的活动为依托,从线下活动了解熟悉了,在群里就会觉得是跟“真正的人”在聊。后来就退了读者群,只留了影迷群,随后也加了很多北京其他的影迷群,目前虹膜影迷群还是我最主要的一个群。

北影节“朝圣”经典科幻

三大师建构迷影基石

北京国际电影节早就有耳闻,但因在外上学没有参与的机会。到了2016年才第一次看电影节,我特别喜欢科幻片,正好那届的主题是科幻电影。但当时都没有抢票这个概念,知道电影节的时候,网上就已经放票了,所以我就买了三场——《星球大战》(1977)、《异形》(1978)、尤其《人猿星球》(1968)的结局太屌了!我愣在影厅里十分钟没起来!真的是懵了!

到了2017年北影节,因中途赶上出差,只看了13部电影,本来计划是看二十多部的,2018年北影节超出原先计划看了四十四部,周末单日都要看四场,工作日晚上也会安排一场。

这三年北影节的看片思路都不一样,2016年看了三场就觉得很多了,看看经典科幻电影就很满足了。同年还有塔可夫斯基回顾展,他是谁都不知道,之前完全不了解。第二年,通过这些影迷群交流推荐的片目,了解到安东尼奥是位电影名导,就决定挑一两场代表作认识下,其他电影节单元也挑个一两场,结果最后就看了四十多场。

到了2018年北影节,英格玛·伯格曼电影回顾展!大银幕看!全买!全买!全买!必须买!必须看!像伯格曼这种就要大银幕先看了,先存起来,往后慢慢积累足够了,再去打通自身认知上的东西。这些名导作品,大银幕上看他们画面镜头都是很难忘怀的,而且伯格曼还是职业戏剧导演,跟我大学的剧场经验也有很大关联。

总体来说自己的观影量还是比较小,时间也比较短,还处于一个补课阶段。像有些所谓“必看”的电影都没看全呐!回北京后发觉看电影比看戏便宜多了,同样价格的钱看电影能坐最好的座位,剧场就不可能了。

2017年在资料馆和朋友看了戈达尔的《爱的挽歌》,一脸懵圈,觉得这电影太先锋了,之后就想去了解他。之后在摄影笔看了戈达尔早期的《精疲力竭》,我就被征服了,太屌了!之前看过一个理论,电影的第一要务是传递情感,讲故事只是传递的方式,《精疲力竭》给我的冲击感太强了!

随后又在林象文化看了《不法之徒》和《蔑视》,今年又在资料馆看了《狂人皮埃罗》、《随心所欲》于是就反观之前看的伯格曼,因为自己对戏剧比较了解,倒是觉得他电影独特性的东西比较少,我更喜欢戈达尔那种电影表达,用电影独特的语言传递出感情,他这些表达在舞台上是展现不出来的,伯格曼电影的很多表达方式还是能在舞台上呈现的。像这种电影大师的作品,看的懂的就是屌!看不懂的话,那就是自己理解上认知上不行。

最近在资料馆看的黑泽明回顾展,也是屌!黑泽明是电影教科书,但不是电影开拓者,他在电影的“框框”内做到了极致,戈达尔就是一个开拓者,而伯格曼利用电影手段来表达自己对世界、宗教、家庭的看法。

作为目前的观影程度,看的比较系统就这三位导演,但看的还是太少了,依然处于补课状态,有大银幕的观影机会,还会尽量去看。现在还是对法国新浪潮戈达尔还有瓦尔达的作品最喜欢,在近代历史上也是很喜欢法国。

理论书籍狂补课

“伟大电影”待重映

资料馆这些电影看完之后,还会看一些相关书籍,《认识电影》、《电影艺术》、《电影史》之类的书,但都是当工具书来用,每次看完电影,有什么疑问,就会去查查这些书,也会在豆瓣看看一些友邻的影评,不过很多高分影评感觉不太靠谱,感觉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的那种影评集才能补充自己电影理论认识上的不足。

迷影金刚法国文化中心留影

只要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会钻研下去,我也会写短评作为观影记录。希望以后能成为一个专业影迷,而不是一个观影量和观影时间累积而成的“资深”影迷。首先我先要把上面说的那三本书看完,把《伟大的电影》里资料馆放过电影的评论都看了,如果看到一些经典老片的评论,也会期望未来资料馆大银幕会放。目前没有尝试电影写作或影评的想法,肚子里得有“料”才能往外输出。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喜欢酒,对酒文化也有所了解,曾经也给一些朋友开过酒的普及讲座,备课过程我体会特别深,你想讲“1”自己肚子里得有“10”,电影也是一个道理,我对电影的认识也就是“1”,没什么可往外说的,写影评赚稿酬,那还差得太远。

影迷口述历史·更多

投稿及其他事务请至「幕味儿」工作邮箱

新闻推荐

《流浪地球》火到了北美

“看过《流浪地球》没?”这是春节以来记者在美国碰到的华人朋友常常会谈到的一个话题。作为当前中国最卖座的科幻大片和社...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他是北京影迷中核弹般的存在)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