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否有人记得十年前的这件事——
七星路上,一个阿婆拉着一辆长长的木板车,慢悠悠地从街那头走过来。她白发苍苍,脸上布满了岁月的褶皱,一双手又瘦又黑。阿婆走得很慢,很慢,毕竟是上了年纪,气力跟不上了。阿婆的身边,人来车往,一片熙攘。路两边,两排高大的树木相对立,枝叶遮蔽了整条街道,风一吹,叶子哗啦啦飘落,满地金黄。阿婆抬头快速地扫了一眼,对她而言,这一切都是最熟悉不过了。歇了一会儿,她又要上路了。途中,常有街边铺面的小贩或者熟人向她打招呼,说要购买煤球或木炭,于是,老人又停了下来。
就这样走走停停,阿婆终于到了南门菜市口,那是她的固定摊点。木板车旁,阿婆孤独地站立着,并没有大声吆喝,她在等待,等待着过往行人帮衬她的小本买卖。阿婆几乎每日都在坚守,风雨无阻。
很长一段时间,老人的身世像个谜,没人知道阿婆姓啥名啥,来自何方。后经爱心人士多方打探,人们才逐渐了解了老人的身世:阿婆名叫何秀莲,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住在经文街。老人一生从未上过学,从13岁开始帮人家洗衣服贴补家用,18岁开始随着家人下邕江河畔运泥挑沙。为了生活,她像男人一样在码头搬运水泥。她曾经有过两段爱情,结果均是无疾而终,个中原因老人很少跟外人提及。在她43岁那年,相依为命近半个世纪的老父亲走了,他几乎没给女儿留下什么有价值的财产,除了一辆破旧的木板车……
阿婆一生坚强、自立,拉煤、卖炭是她多年的谋生手段,大家由此都习惯把她叫作“卖炭阿婆”。尽管生活艰辛,但阿婆从未主动向街道办或别人提出任何非分要求。有不少热心的人主动想帮助她,诸如提出送她去养老院等,都被她谢绝了。
晚年的卖炭阿婆由于风湿病和营养不良,双腿变形弯曲了,一只眼睛也失明了。她的困苦被许多有心人看在眼里。阿婆住的地方靠近南宁二中,这所学校的学生是较早关注阿婆的一个群体。每天清晨,阿婆的住处前都会准时出现几名学生,他们等阿婆起床穿好衣服后,热心地帮她抬板车,装木炭,搬凳子……
“这几年来,我能每天出来卖炭,全靠这些娃娃。”说到这群学生,老人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其中有个男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但他逢年过节,都会从他有限的生活费里抠出一些帮助老人。后来他考上了北京大学,临行前特意带上师弟师妹来到阿婆家,反复交代让他们继续帮助老人。这种不图任何回报的爱心行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当作一个传统,在学生中延续了下来。
2011年8月,一条揪心的信息在爱心人士中流传:8月8日晚上将为阿婆举办募捐活动。原来,阿婆意外摔了一跤,伤势很重。卖炭阿婆的伤情,牵动着市民的心。那次前来为她募捐的人很多,络绎不绝,后来竟排起了一条长龙“。真没想到,来献爱心的人那么多!”一对替儿子前来捐款的夫妇颇为惊讶。他们是替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儿子来捐款的。
能帮就帮,爱心涌动邕城。此后,卖炭阿婆一直住在疗养院内,她的晚年得到了各方面很好的关照。这些爱心义举一直延续到2011年9月8日,是夜19时30分,阿婆安然地离开这个世界。
而今,恰是卖炭阿婆离开的第十年,是以为祭。
李庆益
新闻推荐
南宁市市场监管局强化东博会、峰会期间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开展安全专项检查 提高防范事故能力
本报讯(记者苏昭宇通讯员何正君)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简称东博会、峰会)将于9月10日—13日...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