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强在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领事部工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黄沁琛 实习生 李奕乐
对李华强来说,过去3年在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担任签证安全官的日子里,他亲历过紧张危险的时刻,收获过同胞真情,见证着中巴人民的友谊。
3月22日,结束驻外签证安全官工作、回到广西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继续工作的李华强,讲述了他所收获的友谊和真情。
一顿背景特殊的早餐
现在的李华强,是广西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外国人管理支队支队长,他去巴基斯坦工作的经历,发生在3年前。
2009年,公安部决定向我驻外使领馆派遣签证安全官,经选拔出来的李华强经过半年的培训、考试,成为全国首批6名驻外签证安全官的其中一员,并于当年9月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工作。
抵达伊斯兰堡的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李华强发现同事已经把早餐摆在了床头,心底涌起一阵暖意。
“因为受当地局势的影响,你不能随便走出大使馆,更别说外出吃个早餐。”3月22日上午,李华强回忆说,除非经过大使馆批准,一旦出去还要有专车护送,否则会有危险。
就连从宿地到大使馆办公地点短短5分钟步行的路程,就有多个供边防军驻扎的帐篷,凝重的气息扑面而来。即便如此,李华强还是从中感受到了一丝亲切:因为步行的这条路,名字叫做“周恩来大道”。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华强开始了他在大使馆的工作。他在大使馆领事部任三等秘书,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为外国人办签证,为中国人办护照,此外还负责警务联络、领事保护和警务外交工作等。
收获中国同胞的真情
除了日常的一些文书工作,在李华强肩上,还担负着确保在巴中方机构和人员安全的重任,并且尽可能协助中国同胞。
2012年2月29日,在巴基斯坦北部城市白沙瓦发生一起枪击案件。一名来自中国北京的女游客遭枪杀。消息传到大使馆,李华强立即与巴内政部门和警方取得联系,随即前往白沙瓦。
在案发地的警局和医院,李华强确认了死者是来自中国的同胞,心情很沉重。他还记得女游客的家属把电话打到大使馆来了解情况,没说几句就失声痛哭。
当家属乘飞机抵达伊斯兰堡,李华强赶到机场去接他们,然后四处协调巴有关部门妥善处理相关事宜。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后事,要在当地处理,却变得十分困难。
家属回国后,还给李华强发来感谢短信,说要是没有他的相助,很多事情不会得到妥善处理。短信中流露出的那份来自同胞间的真情让李华强至今难忘。
见证中巴人民的友谊
李华强说,在巴基斯坦工作的3年时间,他还见证了中巴人民间的友谊。
中国人在巴基斯坦人眼中就是好朋友的代名词,生活中,他们来大使馆办事,很多人都喜欢找中国人合影留念。工作中,李华强更是感受到,要是没有中巴人民深厚的友谊,很多工作就无法展开。
2010年7月,巴基斯坦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中国水电公司位于开普省项目的营地被洪水冲走,265名中方工程人员被困山上。
事件一发生,李华强第一时间与巴内政等部门交涉,连续奋战数个昼夜,并与巴军方联系,动用军用直升机救人。当265名中方人员分批安全抵达伊斯兰堡,在他们的住所外,巴方政府还会派遣一名警卫24小时站岗。
3年工作舍小家为大家
按照原计划,李华强本来只用在巴基斯坦工作两年,但2011年初,鉴于他在巴工作期间表现出色,公安部决定把他在巴的工作时间再延长一年。李华强服从了安排,把自己的小家放在了第二位。
离家三年,李华强最感遗憾的是,对父母没尽到孝道,对妻子和女儿,他自己也是一名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每次和父母通电话,父母都告诉李华强他们身体很好,不必打电话回来。后来李华强才知道,其实两老的身体并不好,经常住院,但家人为了不让他牵挂而没有说出实情。
李华强夫妇双方父母都在外地居住,照顾孩子的重任就压在妻子一人肩上。三年间,妻子的头发都白了许多。
新闻推荐
6月26日,乘机回到昆明的张京川与儿子拥抱。 当日,中国业余登山队在巴基斯坦遇袭事件中的幸存者张京川在妻子的陪同下乘坐飞机从乌鲁木齐回到昆明,与亲人重逢。 当地时间23日凌晨,中国业余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