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将党和国家对国有文化企业的价值定位落实到政策规制层面。然而,当前国有文化企业离改革到位还差一步,亟需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转型为社会企业,将其与一般企业区分开来,从根本上解决国有文化企业价值偏离 、等靠政府 、惰于创新 、效能低下等问题。
转型为社会企业的必要性
国有文化企业转型为社会企业并非只是概念转换,而是组织形态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从本质上解决国有文化企业的价值偏离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企业在欧美 、东亚地区快速发展起来。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视公共利益为其核心使命。其二,以商业逻辑为生存原则,通过市场力量促进社会 、环境 、文化 、教育和人类公平正义的发展。其三,以创新为发展动力,既不依靠政府亦不依赖社会,通过创新模式进行资源整合与资源汲取。可以说,社会企业兼具社会性与商业性,既不同于一般企业,又区别于社会组织。
一般企业的本质是经济利润最大化,而社会企业的本质是社会使命最大化。
社会企业应用于文化领域,具备了文化 、社会 、经济三重影响力,以及“主流价值建构”“低资源消耗”“高创意附加值”等独特优势,应当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精锐力量。可以说,国有文化企业转型为社会企业,是中国文化建设组织工具的升级换代。相比于仅在政策规制层面要求国有文化企业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组织形态创新更有利于其自觉将自身定位与一般企业区别开来,将公共利益视为其组织生命。
社会企业是现代国家文化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建设主体。新时期以来,在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二元路径”下,产生了政府垄断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过度商业化等种种问题。当前,构建现代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其中一项重要任务便是解决文化发展的这种结构性缺陷,尽快培育文化社会领域发育壮大,矫正政府 、社会 、市场“两头大 、中间小”的格局。社会企业的主体方位介于社会与市场中间,有利于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之间找到结合点,丰富二者之间的层次,尤其是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纠正文化产业价值偏离两方面发挥独特优势。
转型为社会企业是破解国有文化企业发展困境的根本出路。国有文化企业作为经营国有文化资源的组织载体,其合法性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以公共文化利益为逻辑起点;其二,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其三,收益除了用于自身发展壮大之外要最大限度回归社会。也就是说,如果国有文化企业在价值取向 、经营能力与社会效用任何一方面出现偏离,党和国家便有责任 、有义务对其进行改革或关停。新时期以来,在以“市场化”为主线的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有文化企业以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存在着“转型过度”的问题,一方面难以克服体制依赖,形成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又丢失了其公共使命,过度关注“文化GDP”。当前,从我国一万两千余家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大部分转制于事业单位,长期得到事业体制庇护,经营理念落后 、人员任用与考核机制不灵活,在内容 、技术 、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较弱,始终难以摆脱传统依靠财政供养的思维惯性,政企不分 、亏损面扩大 、财务管理落后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当前,转型为社会企业,是破解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瓶颈的可行出路。
转型为社会企业的对策建议
由中央深改组牵头部署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转型为社会企业。当前,中央文化企业与地方国有文化企业数量比例约1∶3,各地区文化企业发展情况差异较大。同时,转型涉及诸多部门,需自上而下进行统筹协调。特别是尚未完成转企改制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举办主体十分庞杂,难以由文化领域的一个部门牵头完成改革任务。因此,建议由中央深改组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统领实施:以改革倒计时的方式,分步骤 、分地区推进转型任务。
完善对文化社会企业“以减为主”的政策支持体系。
文化社会企业应当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在文化社会企业转型及培育初期,应当得到国家的政策倾斜,但切忌投入大量专项财政资金直接供给。合宜的做法是,按照“减其负担 、授其以渔”的思路,从三方面着力:其一,完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其二,以验收质量为标准,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招标对象向优质文化社会企业倾斜。其三,充分利用民间资源与金融手段支持文化社会企业的资源汲取,如公益创投 、社会效益债券等。
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减少对文化社会企业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形成宽松的发展环境,使其尽快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动文化社会企业资质认证体系建设,提高公众辨识度。当前,尽管学界 、业界已有探索与实践,公众对社会企业的认知度还非常低,文化社会企业发展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在培育初期,建议由“文化社会企业促进会”推动,委托业界制定文化社会企业的资质认证体系。
(据2015年10月12日人民网)
新闻推荐
2015年 是“双11”概念落地的第七个年头,912亿元的交易额再次刷新纪录,让人们惊叹不已。透过“双11”,我们不难看出,现今互联网支付、消费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