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扫码支付”由于其具有支付便捷、应用门槛低的优势,满足了小额便民支付需求,近年来发展快速。与此同时,市场的无序竞争、机构的违规操作、不法分子的攻击诈骗等问题时有发生。
此次央行新规不仅对扫码支付的业务资质要求、规范条码生成等进行了明确,也对扫码支付进行了限额管理,同时对“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做出警示,意味着扫码支付今后将告别野蛮生长,做到有章可循,可谓恰逢其时。以静态条码(如事先贴在墙上的二维码)为例,其极易被篡改或变造,易携带木马或病毒等,风险较大,因此规定静态码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超500元,如此一来,即使有人受骗损失也是可控的。
同时,央行还参照对银行卡收单机构的要求,规范对支付机构在提升条码的防护能力、交易安全强度、风险管理机制和客户端软件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可操作要求。
对此,有市场人士担心新规会制约支付创新发展,其实大可不必。支付服务属于金融服务,与社会经济运行和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开展支付创新,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利的金融服务。换言之,规范非但不会制约支付创新发展,反而能够指引支付业务创新沿着安全规范的方向发展,确保创新业务的质量和效能,保障行业发展的稳健和长远。这是一个多赢态势,应当形成共识。(摘自《法制晚报》,作者张国栋)
新闻推荐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投资者知道应该将资产分散投资,但却从来做不到,尤其是面对一些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时。股神巴菲特曾经提到过:如果想在投资领域立于不败之地,不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