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柯
日前,南京银行一纸公告称,其140亿元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未获证监会核准通过,定增补充资本落空。而在此前,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等已经开始通过各种方法补充资本,这说明中国的银行依靠高资本消耗扩张的步伐并没有停止,但已经被监管部门所重视。
高资本消耗盲目扩张做大,不仅会稀释原有股东利益,而且造成恶性同质化竞争。在中国,银行的运营模式大多数以存贷业务为主,高资本消耗成为常态。因此,看一家银行资产质量如何,不能只看营收和净利增速,而是要看这种增速是靠资本消耗而来还是内生成长而来,毕竟高资本消耗带来的高增长不可持续。
典型的几家银行,我们可以逐一“解剖麻雀”。作为城商行的代表,南京银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速达到17%,但伴随而来的是资本消耗速度加快。2017年年底,南京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已经连续三年持续下滑,资本充足率为12.93%,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3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7.99%;而到了今年一季度,该行资本充足率进一步下降到12.79%。作为股份制银行的佼佼者,兴业银行2017年年底的资本充足率为12.19%,而到了今年一季度其资本充足率已经下降为12.00%,高资本消耗已经严重影响了高速发展的势头,其今年一季度净利只增长了4.91%。再看看股份制银行三杰之一的浦发银行,截至2017年末资本充足率为12.02%,但到今年第一季度资本充足率只增长了0.01%到12.03%,且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相比2017年末均有所下滑。
伴随着这种下滑而来的是什么?是大手笔的融资。兴业银行早在披露一季报的同时,就推出两大资本补充计划:拟发行不超过300亿元境内优先股;另一方面,该行董事会同意在2020年底前一次或分批在境内外市场发行不超过500亿元减记型二级资本债。浦发银行也不甘落后,拟发行不超过400亿元人民币的二级资本债券,并按照有关规定计入该行二级资本。在目前这种低迷的市道之中,大手笔的融资很容易被市场唾弃,所以,尽管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南京银行估值相对低廉,但始终走势鸡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再融资压力。
我们反过来看看招商银行,就能理解为什么市场可以给予比较高的估值了。招商银行2017年年底资本充足率为15.48%,同比增长2.15%,今年一季度资本充足率继续增长到15.51%。在资本充足率颇高的情况下,招商银行并没有头脑发热大跃进,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一季度取得营收增长7%净利增长13.5%的好成绩,上半年又取得营收增长11.5%净利增长14%的佳绩,而且没有补充资本的担忧,也就是说招商银行现在已经完全可以依靠内生增长取得高速发展,基本脱离了中国银行业高资本消耗取得高增长再大手笔融资的怪圈。
可以肯定的是,南京银行定增被否不是个案,兴业和浦发再融资补充资本被放行也可能不会再继续,监管层已经看到高资本消耗盲目扩张带来的结果,比如兴业的同业业务,浦发曝光的不良贷款等,都是这种扩张的结果。下一步,银行的大手笔融资补充资本将可能被扼制,能靠内生增长脱颖而出的银行将率先突围,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新闻推荐
“有一个男青年,在一家知名企业工作。他在相亲网站上发布了自己的简介。简介的封面上注明自己是工程师,但好几天没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