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官网发文,称将持续防范ICO(首次代币发行)和虚拟货币交易风险。在过去一年里,央行等多部门联手,严厉打击ICO非法公开融资炒作,虚拟货币价格大幅下跌,监管成效显著。不过记者近期调查发现,目前仍有一些ICO项目打着国外基金会的旗号,披上“洋外壳”绕开监管,或换上区块链等“马甲”欺骗投资者,圈钱融资“割韭菜”。
场外交易开口子,自媒体“推波助澜”
去年9月以来,监管部门持续打击ICO非法融资行为成效显著。一方面,国内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发币平台基本被关停、屏蔽,主要虚拟货币价格距最高点普遍跌70%以上;另一方面,人民币与虚拟货币直接兑换被叫停,ICO炒作的资金主要来源被切断。
尽管如此,近期记者调查发现,用人民币购买ICO代币依然不算困难。
当前,主流虚拟货币的购买依靠场外交易。登录OTCBTC、CoinCola等多个平台可见,平台设有场外交易专区,通过支付宝、微信或银行转账,就能便捷地购买比特币、泰达币等主流虚拟货币。然后再进入币币交易专区,可购买任意ICO代币。
除了场外交易,打着区块链旗号的炒币自媒体也异常活跃。它们甚至与交易平台、ICO项目方联手,扮演了“联合收割机”的角色。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自媒体公号除了刊登项目方的广告外,还承接软文撰写、项目专访、线下沙龙等,起到了对ICO推波助澜的作用。
平台转战海外,发币过程更隐匿
记者调查发现,在监管趋严后,一些国内原有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看似关停,实则纷纷“出海”,转战境外,并继续向境内用户提供交易服务。
尽管监管部门对“出海”的交易平台采取了网络屏蔽措施,但通过购买VPN(虚拟专用网)“翻墙”,登录并不困难。
除了交易平台,项目方也开始“出海”谋求“迂回发展”,发币过程更为隐匿。一位ICO项目方负责人描绘了ICO发币的“新生态”:为逃避监管,首先在国外设立一家基金会,专门发行ICO代币,募资仍主要面向国内投资人。项目白皮书可以在“淘宝”上购买,价格在4万元上下。对外宣传时,白皮书中的核心团队基本为外国面孔,通常是花钱雇来“充门面”的,而站在背后的负责人极少露面。
实施精准打击,防止误伤区块链
记者了解到,ICO项目破发,使一些投资者血本无归。天津的投资者刘鹏告诉记者,他从最初在聚币网上投资虚拟货币开始,到去年9月4日后转投服务器在海外但主要面向国内的交易平台,最初投入的8万元如今只剩不到2万。
面对虚拟货币炒作死灰复燃,业界呼吁监管需继续深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李虹含认为,一些自媒体公号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投资者,甚至与项目方联手,利用股市操作手法“坐庄”谋取暴利。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对这些参与ICO炒作的自媒体及时采取关停等措施。
针对交易平台及项目方“出海”逃避监管,专家指出,ICO监管必须坚持国际合作,形成监管合力。新华社天津电
新闻推荐
审计署9月25日发布二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公告。此次抽查了1540个单位、2439个项目,涉及资金418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