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2018年度国家科技大奖,蜕变的种子不断孕育,创新的磅礴动能正在持续迸发。
1磨“剑”砺“盾”,最高奖颁给大国重器铸造师
一个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一个潜心铸造“地下钢铁长城”。刘永坦和钱七虎,国之重器的两位“大工匠”,一同成为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金怡濂、程开甲等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一件大国重器、每一项重大创新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一代代杰出科学家的心血智慧。
刘永坦说,这一奖励是无上的光荣,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2“诺奖级成果”,基础研究连续第6年有公认突破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它的国际首次实验发现,诞生在中国。论文当年在美国《科学》期刊发表后,被国际凝聚态物理学界公认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物理学大师杨振宁评价:这是从中国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薛其坤院士领衔的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团队因此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继铁基超导、多光子纠缠、中微子振荡后,我国物理学再次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曾9度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到2018年度已连续6年产生获奖者。这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我国基础研究近年来接连取得公认的重大进展。
3聚焦关键技术,用创新支撑“强国梦”
长期以来,我国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高速列车的耐磨轮轨、输送海底石油的无缝钢管等高品质特殊钢还依赖进口,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掌握电磁搅拌系统的核心技术。罗安院士领衔的“湖南大学电能变换与控制创新团队”历经20多年攻关,成为该领域的世界排头兵。他们获得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的荣誉。
我国工程建设规模长期居世界首位,但国内大量分布着各种软弱地基,如何夯实基础,是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浙江大学龚晓南院士,近30年来不断突破传统地基处理技术瓶颈,成果在京津城际高铁、京沪高铁、浙江杭宁高速公路等许多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他负责的“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发现全球最大的整装砾岩油田到我国首个大型海上风电场并网稳定发电,从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打破国外垄断到永磁牵引系统应用于350公里/小时的高速列车上,近年来,一系列技术创新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4民生“可感度”高,科技要让生活更美好
凌晨三点多,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三文加入湖北荆州新品种高产黄瓜采收队伍中。“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科技成果落地的欣慰,这也是我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动力。”黄三文回忆当时的情景。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何建行通过技术革新,创建肺癌微创治疗体系,病人通常术后数小时就可下床,3天后可出院。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俊平团队多年来针对月季、菊花和百合三种主要花卉,创建了种植布局优化、良种筛选繁育、高质高效栽培、采后贮运保鲜等全产业链技术体系,让更多鲜花走进千家万户。
从生态环保到灾害防治,从农业育种到卫生健康,2018年度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面向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创新成果涌现,是对“科技让生活更美好”最充分的诠释。
5更多企业“登台亮相”,创新主体地位还要不断强化
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马洪琪院士带领团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首座水力式升船机,打通了澜沧江——湄公河水运主通道,为境内外船舶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务。
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在国家科技奖的舞台。
据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统计,本次科技进步奖获奖单位中共有303家企业,占获奖单位总数的47%,其中民营企业数量超过了国有企业,龙头骨干企业表现尤为突出。
华为公司完成的新一代刀片式基站,在超过170个国家商用部署,三年累计销售收入达2788亿元。潍柴动力结束了我国缺少重型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历史,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产销量世界第一。
从科研机构到企业,从跟踪模仿到同台竞技,从量变到质变……在全球创新赛场上,我国正在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科技成果,服务国家发展,增进人类福祉,并将继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据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新闻推荐
■刘柯日前,万科发布公告,2018年全年共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6069.5亿元,同比增长14.5%。2017年,万科的合同销售金额是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