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低位徘徊之际,一个传闻就可以引起一场燎原大火,点燃市场。 1月8日,东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一篇《央行持有本国股票资产大有可为》的快评成为导火索,最终在9日引爆舆论关注,也引发股民的无限遐想。 A股市场也如打了一针兴奋剂,昨天三大股指强势高开,沪指盘中一度涨近2%。
央行上场,直接买股票?这个大胆的猜测让市场分析人士迅速裂解为两派,吵了起来。多数人士认为,央行直接买股票短期内很难实行。沪深主要股指当天受传闻影响冲高回落,但市场交投情绪降温迹象并不明显。
传闻是如何来的?
这个传闻,主要来自中信证券、东兴证券和野村控股等机构分析师的观点。
1月8号,东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的快评 《央行持有本国股票资产大有可为》,首先“点火”。张岸元在快评中提到,各国中央银行都大量持有外国股票资产,作为其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策略的一部分。张岸元认为,出于稳定市场等多种原因,中央银行持有本国股市资产,并不出格。以日本央行为例,该行自2002年开始持有本国股票资产,并于2010年大幅增持ETF。截至2018年末,日本央行股票及ETF持有量占央行总资产约4.39%,占交易所总市值约3.7%。张岸元还认为,如果按照日本央行对股票和ETF的持有比例测算,我国央行持有1.58-1.78万亿元的A股资产,不会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和股市造成结构性影响。
第一个附和的声音来自野村控股。野村控股亚洲研究部负责人Jim Mc-Cafferty也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可能在2019年开始购买中国国内股票:“中国将采取超越以往的措施来刺激股市。 ”
中信证券昨天发布的一篇研报,为已沸腾的“央行买A股”传闻火上浇油。中信证券分析称,从日本央行进行股票资产购买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央行未来购买股票ETF具备一定可行性:最直接的一个潜在作用是置换证金的持仓。相较证金,央行通过扩张资产负债表进行股票ETF购买的成本更低,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交易。
反对的声音可不小
居民和机构投资股票,由交易所和中国证监会监管。而央行直接买股票,这是个监管难题。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前央行调查司司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认为:“这个问题没有人回答得了。 ”
1月9日,盛松成与东北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沈新凤发表联合署名文章,认为央行直接购买股票或者ETF的理由不成立。文章表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三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法无禁止即可为,理论上,中国人民银行法并没有明令禁止央行购买股票或股票ETF的行为。但是从各个方面考虑,央行都没有必要直接购买股票。第一,目前中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定,央行没有必要进入股票市场。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仅日本央行有购买股票或股票ETF的先例,其目的无外乎两个:金融稳定、货币宽松。截至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定,股票市场经历2018年的大幅下跌,已经进入底部区间,估值较低,股票市场总体上是健康的。第二,央行购买股票容易加大股价波动性,很可能扰乱市场定价功能。第三,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里储备工具较多,目前仍应该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央行购买股票来施行货币政策不现实,容易使得市场将股票涨跌和央行货币政策绑架起来,这是不理性的。第四,央行进入股票市场,将出现监管难题,并且容易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第五,健康的股票市场决定于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制度改革。
短期获利盘出现回吐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央行投资股市是违反常识的,本质上来说,央行如果做这个事,就好比让一家新闻媒体去踢足球。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虽然在法律上无禁止性条款,但如果央行直接“入市”去干预资本市场,则属于非市场化的行为,不利于股票市场功能的发挥。
市场表现方面,沪深主要股指当天兴奋了一把,可惜冲高回落。两市成交额环比放量的同时,上涨的板块和股票数量仍占多数。不过从盘面表现看,近期随着市场连续拉升,不少短期获利盘兑现需求开始发酵,将对指数进一步上行带来考验。沪深两市成交额分别为1608.13亿元和2184.45亿元。行业板块方面涨少跌多,家用电器当天涨幅格外抢眼,达到3.90%,汽车、休闲服务、食品饮料紧随其后,分别上涨1.72%、1.55%、1.52%。整体看,昨天两市涨停股票达到63只,上涨股票数量则有1753只。
据《每日经济新闻》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9日表示,1月14日支付机构备付金将全部集中在人民银行存管,现有的备付金管理办法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