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深圳富源学校“高考移民”问题有了调查结果。12日,深圳市教育局发布通报称,深圳市富源学校2019年高考报名考生中,有32名考生属“高考移民”,弄虚作假获得广东省报考资格。深圳市教育局将取消这些考生在深圳市的高考报名资格,核减富源学校2019年高中招生计划的50%。广东省有关部门也启动高考考生报名资格复查,对“人籍分离、空挂学籍、学籍造假、在册不在校、在校不在籍”等问题加强治理。“高考移民”钻了高考制度的空子,破坏了教育公平正义,被我国法律法规所禁止。近年来,一些教育机构却将“高考移民”作为生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违法违规活动,屡屡出现,屡查屡犯。“板子既要打到违规考生身上,更要惩治幕后推手。”有评论指出,一些教育机构钻政策的空子,利用他们的“出色”高考成绩招揽生源,打通各个关节,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治理“高考移民”,必须要让违法违规博取名利者付出应有代价。
事件
深圳32名考生属“高考移民”
深圳高考二模之后,一张深圳市高考二模尖子生统计图显示,深圳市二模全市前10名的学生中,富源学校占了6名,深圳中学为3名,深圳实验中学和深圳高级中学各1名。前50名的学生中,富源学校占了13名。
针对模考数据,有家长质疑富源学校与河北衡水中学之间进行“高考移民”,将河北衡水中学的尖子生户口转移到深圳富源学校,平时在衡水中学上课,考试在深圳富源学校。
4月29日,深圳市教育局官微表示,市教育局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对市民反映的富源学校是否存在“人籍分离”“高考移民”等问题正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8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网站发布关于落实治理“高考移民”工作要求的通知。通知称,各地应当会同公安机关重点对高中阶段将户籍、学籍从外省迁入广东省或户籍为外省的高考报名考生的资格进行复查,认真审核考生报名资料,核查户籍迁入是否合规、学籍和学习是否存在“人籍分离、空挂学籍、学籍造假、在册不在校、在校不在籍”等情况,核查报名手续是否规范,跨市借考、往届生报名是否符合规定,等等。
12日,深圳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对深圳市富源学校“高考移民”调查处理进展情况的通报。通报称,经约谈深圳市富源学校举办者及学校管理层、教职工,实地调查该校2019年高考报名学生中户籍从外省迁入广东省考生的学籍档案、在校学习记录、户籍迁移手续、转学手续、父母在深圳市缴纳社保记录等,现查实,深圳市富源学校2019年高考报名考生中,有32名考生属“高考移民”,弄虚作假获取广东省报考资格。
延伸
衡水中学与多地代培合作
据媒体调查,2016年11月,富源学校与河北衡水中学“联姻”,挂牌成立了衡水中学深圳富源分校。合作办学后,第一届完整在该校读过高三的学生就创造了“辉煌”:在2018年高考中,富源学校共9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在该项数据上位列深圳市前3。上一次该校有学生考入清华北大,还是在2011年。
媒体调查发现,有多项证据显示,“联姻”后,富源学校出现多名“高考移民”,他们都来自河北衡水。
除富源学校外,衡水中学已经和多地中学展开合作。
多名甘肃、新疆、湖南籍的学生向媒体透露,其就读的高中与衡水中学有代培式的合作,即高一高二年级在户籍地学习,高三到衡水中学进行考前冲刺,部分学校还会组织高三年级的教师到衡水中学培训。每所高中代培的学生从5人到30人不等。一名学生表示,代培费用约为每人3万元,学校与个人各出一半,另需缴3800元的学杂费。
相比之下,与富源中学类似的合作办学模式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地方的欢迎。媒体梳理后发现,衡水中学在国内10个省份开设至少18所分校,最早一批成立于2014年。2018年,衡水中学的分校开到了马来西亚。
这次富源事件在家长之间引发担忧。一名深圳家长表示,她担心富源学校和衡水中学的联姻可能会加剧“高考移民”的趋势,影响广东考生的高考公平。
现状
明文禁止却屡查屡犯
“高考移民”的产生,背景是高校普遍采用“分省定额”的录取方法,综合考虑各省高考人数、生源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本校条件等因素,编制各省各专业内的招生计划。由此导致的一个问题是,各地录取率有所差异。比如在不同省份,人们感觉考上清华北大的难易度不同,许多具有211、985高校的省份,也有不同程度的本地化倾向。这种情况下,有的人早早迁移户口,实际工作、居住、求学都发生在迁入地中,并不构成对本地生源的不公平竞争;但“高考移民”则不然,他们假办户口或者临时迁入户口,毫无疑问侵占了当地考生名额。
近年来,“高考移民”活动屡屡出现,屡查屡犯。特别是一些机构将“高考移民”活动作为生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违法违规活动。
事实上,对于“高考移民”,并不缺乏相关规定。我国法律规定,“高考移民”活动是性质很严重的违法违规问题。我国教育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综合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的通知指出,高中阶段学校如违反国家规定,私自进行“高考移民”,影响恶劣的,不仅要受到行政处罚,更有可能会被依法吊销办学许可证,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涉嫌违法犯罪,受到刑事处罚。
声音
必须用好取消学籍重典
“‘高考移民’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影响了高考公平——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挤占其他考生正常的高校入学机会,无疑会伤害到另外的考生和家庭。故此,对“高考移民”严惩不贷,方能捍卫教育公平。”《人民法院报》刊文指出,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学校应当取消其学籍”“以虚报、隐瞒或伪造、涂改有关材料及其他欺诈手段,或者因招生工作人员或其他人员的徇私舞弊行为取得考试资格或录取资格的考生……已经被录取或取得学籍的,由高等学校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学籍,并将其退回户口所在地”。因此,打击“高考移民”,必须用好取消学籍重典。
除了取消学籍,还要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比如,对通过非正常户籍学籍迁移、户籍学籍造假、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等手段获取高考资格,以及对“高考移民”包庇纵容和为不符合条件的考生违规办理报名的有关人员和单位,要依法依纪依规进行严肃处理和追责,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让审核机制起到拦截作用
“规章制度写得清清楚楚,为何还有人敢于铤而走险“钻空子”呢?审核机制有没有真正起到拦截作用,或者是不是存在漏洞——值得深思。”有教师指出,高考是关涉未来的大事,任何不必要的波折都可能影响考场的结果。因此,从保障学生权益的角度出发,治理“高考移民”、维护教育公平,不能止于事后严查,而应未雨绸缪,建立完善的预防审核机制。“对于所谓的跨省‘合作办学’,进行再次审查,防范杜绝‘人籍分离’的违规做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治本之策
新华社评论员辛识平指出,“高考移民”的出现,背后往往有利益之手的推动。一些教育机构钻政策的空子,一手拉考生及其家长“下水”,一手利用他们的“出色”高考成绩招揽生源,打通各个关节,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治理“高考移民”,板子既要打到违规考生身上,更要惩治幕后推手,让违法违规博取名利者付出应有代价。
从更深层面看,“高考移民”反映了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等现实问题。治标更要治本。从长远看,促进各地教育的均衡发展,补齐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短板,让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公平合理,才是解决“高考移民”问题的治本之策。
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最新报告称,截至2018年末中国上市银行总资产相比2017年末增长6.46%。中国上市银行逐步由同质化经营向差异化经营转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