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纵横
东方木
据《广西日报》报道,自治区党委、政府近日印发《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年)》,提出打造对接大湾区的两大经济带和培育对接大湾区的三大合作区,构建“两带三区”的空间格局。
湾区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引领区域经济增长的“领头羊”。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条件优越、经济实力雄厚,经济腹地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地区是国家重点发展战略。
广西与粤港澳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基础。粤港澳地区既是广西引进资金、技术、产业的主要来源地,也是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从某种意义上说,广西改革开放的理念和经验,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粤港澳、得益于粤港澳。
广西距离大湾区最近,是粤港澳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地、农产品供应地、劳务输出地和产业承接地,对接大湾区发展具有天然优势。因此,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把“东融”作为广西开放合作的优先主攻方向,积极融入大湾区发展格局,既是主动服务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主动接受先进生产力辐射、借势借力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区加快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走活开放发展这盘棋、全面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在地理空间上我区毗邻粤港澳,但我们在对接与融入的某些方面,却并没有实现“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如,近年来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上,广西并没有喝上“头啖汤”,一些地理位置并不比我区有利的省份反而拔得了头筹、走在了前面。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区在对接、融入大湾区方面,还存在不少障碍。
比如,省际高速公路还存在不少断头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设施存在“不通”“不畅”“不密”等问题;在人才引进培育、创新激励、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等方面,许多政策、规则机制对接不上;营商环境欠佳,与粤港澳大湾区还有很大差距,等等。
这些问题,成为我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要素自由流动、产业融合发展的突出堵点。而堵点的背后,则是思想不够解放、思路不够开阔、创新意识不强等深层次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要素总是向生产率高、回报率高的领域和地区流动。我区要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现借船出海、借风展翅,必须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转移对接,首先要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对得上。
更为关键的是,要找准体制机制的突破口、对接口,在政策、规则衔接上下功夫、接得通。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体系、营商环境、经贸规则的有机衔接,进一步打开粤港澳大湾区先进要素向我区流动的通道,全面提升产业链、价值链的融合度。
毗邻粤港澳,是广西融入大湾区建设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要真正接轨大湾区,迈向融入大湾区,关键是破除思想壁垒,树立大开放、大合作、大融合的发展意识,在思想理念、体制机制和精神状态上与大湾区接轨通“航”。能否“对得上接得通”,这决定着我区深度融入大湾区的开放进度,也检验着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的程度。
新闻推荐
10余省份探索“2.5天小长假”引热议专家:将拉动家庭消费和服务性消费
7月1日,江苏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政策支持部分提出探索在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