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金融市场出现了两起投资风险事件。第一起为宏亚资产的保险经纪公司在销售安盛(香港)的投连险产品时,自主挂钩了一只叫“香港投资基金”的基金。该基金出现了严重“违约”的情况,致使原基金的账户价值一夜暴跌95%。另一起为某股份制银行背书的理财APP出现逾期违约情况,投资者这才发现,该银行早在2017年时就与该APP终止了合作关系。事件引起了众多投资者的警惕,那么除了这些以外,目前还有哪些常见的投资坑,投资者又如何辨别风险、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呢?笔者为您一一列举。
“老师教学”不可信
“原始股”炒作骗钱财
安盛事件在投资风险中并不少见。一些中介方在推售产品时,会借助代销方的名声,将产品的宣传重点放在代销方身上,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让投资者误以为投资账户中投向的基金也是代销方管理的,却没有展示管理人或发行方的资质和过往投资业绩。因此,投资者无论在银行、券商还是保险公司买理财产品,都应该关注产品底层资产是国债这类低风险资产,还是股票等高风险项目。只有弄明白产品真正的管理人是谁,管理人的资质和历史业绩如何等等,才不会被各种宣传资料的产品介绍和代销方的“名气”所蒙蔽。
近期,一些表面上教导投资人“避免踩坑,更好地进行投资”的非法荐股活动增多,不法分子打着“投资者教育”的旗号,表面看是普及理财知识、传授炒股技法,实际是非法从事证券投资咨询活动,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
证监会6月17日在官网发布风险提示称,不法分子通过拨打电话、添加微信好友等方式向投资者推销“投资者教育”课程,课程价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宣称有“老师手把手指导”。然而,“投资者教育”机构及其包装的“老师”根本不具备证券从业资格和相关专业能力,多是按照编好的话术欺骗投资者,当投资者亏损后,又有专门的话术诱骗其继续交费升级课程。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还借“科创板”“创业板”“纳斯达克”等概念炒作,编造公司即将到上海、深圳或境外交易所上市的噱头,诱导不明真相的个人购买所谓的“原始股”。或让投资者下载其炒股软件,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在软件中开户并转入炒股资金,但投资者充值进去的本金往往难以提现。这些听上去十分“利好”的消息,都是变相吸收大量社会公众资金、骗人钱财的违法犯罪活动。
提高风险辨识能力
合法渠道购买产品
有关人士认为,此次的基金出事,与我们在金融机构买信托、私募基金出事本质上是一样的,机构只是基金或理财产品的代销、推荐平台,并不是基金管理人或产品发行方,最终产品出了问题,主要责任不在代销机构或推荐平台。
但不管怎么说,投资风险是固然存在的。2018年资管新规正式下达后,市场的不确定性更加令人担忧。未来的投资市场是打破刚兑的市场,无论是在一级市场投资私募股权、信托,还是在二级市场参与证券、期货、外汇等,风险与收益并存都是一致的。要规避风险,投资者应当不断补充理财知识,提高识别风险的能力,掌握投资的技巧。
如何投资,大家的理念各不一样。但是,投资首先要有一个概念:投资是对私人财产进行管理,追求的是保值和增值,侧重长期和稳健,任何不考虑风险盲目入场投资的投资方式都是不理性的。证监会还提示,广大投资者应擦亮双眼、小心辨识,远离非法荐股活动和“原始股”骗局。凡未经中国证监会核准,而采取广告、公告、广播、短信、推介会、说明会、互联网以及其他公开劝诱等方式向社会不特定对象销售股票的,均属于非法证券活动。证监会建议普通个人投资者通过正规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也称四板)等合法渠道参与股票投资买卖。遇到推销股票或公开劝诱时,应擦亮眼睛,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避免造成财产损失。一旦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请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邱诗俨)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