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出台法规实行强制垃圾分类后,多地垃圾分类立法工作也提上日程,公众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垃圾分类大讨论。记者在采访多位垃圾分类回收行业的创业者后发现,暂时的不便和吐槽是习惯养成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越来越多的人有环保意识,愿意垃圾分类,只是希望这件事简单、方便、专业、卫生。
准确分类、按时投放从来都不简单
在强制垃圾分类之前,早已有人看准垃圾经济,掘金垃圾分类回收行业。
桂博文是一家全品类全国性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企业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在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投递、收运、分拣、处理、再利用五大环节中,桂博文提到两个环节难度较大:一是投递环节,很多用户不明白怎么去做垃圾分类,或者因为偷懒导致投递不准确;二是收运环节,提升效率需要足够的信息化技术支持。
桂博文在推广垃圾分类过程中发现:受到生活作息规律等实际情况的影响,真正响应的人群大多是小朋友和中老年人。
被贴上“微软工程师收破烂”标签的汪剑超,8年前辞去微软工程师的高薪工作创办了垃圾回收分类平台。
大家搞不清什么是干垃圾和湿垃圾,小区里没有对应的垃圾桶,在家没有多个垃圾桶分类条件……这些问题汪剑超总结为:一是缺乏垃圾分类的常识;二是缺乏分类后的投放渠道。
用回收垃圾能赚钱提升积极性
创业者为了让人们主动、轻松地行动起来,可谓煞费苦心。
“先用力拥抱那些愿意拥抱我们的人。”汪剑超在刚刚推广垃圾分类时很痛苦,居民接受程度不高。为此,他们特地设计专门的环保袋,让居民在家里扔垃圾时就可以垃圾分类,减少了麻烦也有利于后续回收,环保袋上的二维码还可以追溯垃圾。
回收垃圾还能赚钱也大大提升了积极性。桂博文称“现金返现”的模式也对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更具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民垃圾分类投递习惯。针对居民总是搞不清什么物品属于什么垃圾的问题,企业在公众号上设置分类回答机器人,并且每个可回收的物品都会实时显示可回收价格。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举办了“不混青年”毕业季回收活动。北京高校活动期间吸引了数千大学生参与,投递的可回收物总量达4329公斤,纺织物、纸类占比较高,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纺织物占比达66.4%,纸类达25%。
一周内垃圾桶销量比去年涨五成
数据显示,每人每天要产生1.2公斤垃圾,杭州市现在一天的垃圾生产量3到4年就可以把一个西湖填满。到2020年年底,全国垃圾分类市场份额估算160亿元,远期市场份额估算600亿元。
上海垃圾分类新规发布后,淘宝数据显示,6月24日到30日这一周,垃圾桶销量同比去年大涨五成。
由年轻人主导的垃圾分类回收的企业正在朝气蓬勃地扩张中。这些企业的利润点在于赚取垃圾回收的差价,大数据、电子商务、广告、物流等增值服务也成为盈利点。“垃圾分类事业刚起步,可回收物的价值相对于运营成本来讲比较有限。现阶段确实还存在很多难点。”桂博文称。
有人认为应当向日本学习,但汪剑超认为两国的文化和条件基础不一样,日本有很强的“不麻烦别人”和邻里约束文化。但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更加发达,微信上就有很多介绍垃圾分类小程序,未来可能会弯道超车。
“我希望现代化、无人化的垃圾管理,让高学历、高素质的人,甚至机器人进入这个行业。”汪剑超说。
新闻推荐
原创:金贻龙币圈一天,人间十年/图虫创意比特币的价格有如过山车,最高时每枚蹿到19142美元,之后半年跌去70%。有人炒币财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