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刚大学毕业不久的郭钰急于找工作,在网上向几家公司投递了简历,求职意向是“美术指导、广告设计”,之后竟频繁接到陌生电话和短信,提供的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职位。现实中,不少年轻求职者也和郭钰一样掉进了信息泄露“陷阱”。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网上简历售卖市场十分活跃,已形成“一条龙”产业。(9月21日中新网)
无论“内鬼”还是“外鬼”,售卖网络求职者简历,都是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侵犯了求职者的隐私权;如果求职者因此接到骚扰短信或电话,个人生活安宁被侵扰,则构成隐私权的二次侵犯;如果求职者因此遭遇电话诈骗,就可能蒙受财产甚至人身损失。
刑法早就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从简历售卖“一条龙”看,打击对象不仅包括简历买卖双方,还包括产业链上的伪造营业执照和账号的不法分子,开发出售招聘帖刷新软件以及“简历提取器”等方面的不法分子。
还要追究求职平台的连带法律责任。平台应当承担数据安全保障义务,保障求职者信息安全,如果求职者简历等信息有所泄露,平台则构成间接侵权,要承担间接责任。同时,对入驻平台的招聘企业进行严格资格审查,同样是求职平台必须履行的重要义务。如果是平台内部人员拿求职者简历做非法交易,则涉及管理不严,也当为此付出代价。
总之,求职者简历被当作商品层层加价交易,关乎求职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应当对这个非法买卖的全链条加大打击力度,切实维护求职者的正当权益。求职者个人在觉察简历被售卖然后收到多种信息和电话后,要收集证据线索,向公安、市场监管、互联网管理、消协等相关部门与机构投诉举报,甚至有必要委托律师,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新闻推荐
文|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为了推动制造业发展,杭州市政府向阿里巴巴、娃哈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