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市政协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围绕“助力海洋攻势,加快建设海洋强市”的主题,多位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建议。本次座谈会采用青岛主会场和线上连线的方式,为多位不能到现场参会的政协委员提供发言平台,共同促进青岛市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市政协常委 青岛海关党组成员、缉私局局长 陈建新
要做大做强邮轮经济
通过建设青岛豪华邮轮制造维修基地、打造邮轮供船产业链等方式,推进邮轮码头岸电供售电设施建设改造;申请设立口岸进境免税店,推动邮轮母港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等。搞活会展、影视、帆船经济,举办国际邮轮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邮轮旅游产品展会等相关会展,建设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青岛国家数字产业出版基地;增加邮轮旅客岸上、海上活动项目,开发海岛探险、冲浪、海钓等海上休闲运动;建设集航运、金融、投资、知识产权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邮轮母港跨境电商线下综合园区等。
●中国侨联第十届委员会海外委员 青岛佑兴集团副总裁 潘景健
引领中非海洋经济合作
青岛要牢牢抓住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将与非洲海洋经济发展合作纳入到“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建设以及青岛市“海洋攻势”中。市政府牵头,组织海洋渔业产业领域企业组团走访非洲重点海洋经济发展国家,签署政府间海洋经济发展合作协议,主动对接产能合作;简化企业对非投资的门槛和手续,提供相关优惠扶持政策;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为杠杆,撬动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对非专项基金,搭建投资平台。
●市政协委员 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 常欣
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
设立海洋产业天使投资基金、区域性股权市场股权质押融资增信基金等多项基金,出台政策支持并鼓励金融机构等对海洋企业开展贷款业务、鼓励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对科技型海洋企业开展股权投资。在申报政策性资金、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等方面给予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优先支持,筛选培育成长性好、具有发展前景的海洋企业到“新三板”挂牌,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洋企业科创板上市,支持龙头海洋企业A股、境外上市。
●市政协委员 山东三迪时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培学
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青岛要借鉴先进城市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运用平台思维,加快推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统筹调配市场、技术、人才等资源,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与资本、产业的紧密对接,打通成果转化的链条,解决海洋产业转型跨越、海洋港口提质增效、海洋科技创新引领等发展难题,真正把青岛海洋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通过加大对涉海创新平台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鼓励并引导海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设备、设施等资源链接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大财税政策及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制定海洋产业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及服务标准;加强海洋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措施,建设一个完善的青岛海洋经济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
●市政协委员 青岛市技术市场服务中心主任助理 伍晓强
推动海洋科研服务实体经济
支持驻青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健全专业化成果转化机构,探索“去行政化”管理;壮大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海洋特色成果产业化基地、海洋领域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合配置不同领域的专家形成创新服务团队。以青岛市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加强与涉海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构建海洋产业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
●市政协委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鱼类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室研究员 马爱军
促进海洋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近浅海海洋生态与深远海渔业养殖,近海加强推广海洋生态养殖,深远海建立“海上养殖航母”。
加强海洋渔业加工与三产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着力于产品形态的创新、高附加值的挖掘,提高产品价值。进一步完善主导品种产业链,满足国内市场一般需求。同时注重名特优精品的开发利用,拓展高值优质的名特优养殖种类,满足高端或特定消费需求。
●市政协委员 市南区政协主席 任宝光
实施海洋教育工程
建议尽快建立完善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以海洋教育课题研究为主轴,以专家团队建设为引领,以关注海洋文化、培育海洋教育教师队伍为基础,以多维度海洋教育课程体系、海洋教育实践探究学习方式为核心,以海洋教育发展性评价运行为抓手的海洋教育机制,构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域育人的海洋教育生态圈。
充分发挥中国海洋大学等专业高校的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实践课程设计,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宣传平台建设等。
●市政协委员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 林夕宝
加快海洋人才培养
大力发展海洋职业教育体系,突出政府在海洋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同时,适当扩大海洋职业类院校的招生规模,如中职与本科“3+4”、五年制高职招生安排、高职院校和民办本专科院校等。继续加大在青高校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力度,研究在青高校新设立涉海学科专业;支持建设服务海洋经济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综合性支撑平台,支持高校参与“双招双引”,培育、引进海洋领军人才。加大对基础海洋教育、职业海洋教育等海洋教育形式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海洋教育经费。
●市政协委员 哈工大青岛科技园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鲁升
构建人才集聚生态环境
构建产业集群和人才集聚生态环境。以推进海洋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改变以往聚焦大项目、关注院士等尖端人才引进的策略,加大对中小型发展企业、民营企业和普通海洋产业相关应用人才的规模化引进。积极探索,大力发展海洋创新动能。更多关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带动的海洋产业变革。找准定位,突破发展独具特色的海洋经济。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林珂华为MATE30的发布,使得国产化率再度提升。华金证券分析师蔡景彦认为,中国5G发展将快于海外,国内已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