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财经 > 正文

从蜗居到宜居 看看我家的幸福生活

来源:华商报 2019-09-26 02:32   https://www.yybnet.net/

70年行业变迁

每一次“第一”都值得纪念

70年,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史诗级巨变。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到美好生活,这70年我们一直在第一次经历中成长着。

新中国成立初期

依靠统筹安排现有住房,或者合理分配新建住房

上世纪50、60年代

初步建立起低租金的福利房供给制度

上世纪70年代

全国多个城市进行了住房改革的实践性探索,诸多创新迈出了第一步

1979年

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获批

1980年

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成立

1985年

第一笔住房按揭贷款发放

1987年

第一宗土地公开拍卖……

1998年7月

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了近40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寿终正寝

2001年

商品房价格也开始飞速上涨,不少人开始“望房兴叹”

2003年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确立了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地位。

至此,我国城镇住房已经完成了全面商品化。

2004年到2015年

全国多项楼市调控政策出台。2005年的“老国八条”首次指出住房价格上涨过快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随后“新国八条”“七部委八条”等文件又分别对供给、税收、房贷、违规及炒房等方面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但遗憾的是,“屡调屡涨”几乎成为房地产市场的常态

2016年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住不炒”的定位

2017年

广州、深圳、南京等11个城市陆续展开住房租赁试点

2018年

史上限购政策发布最多的一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人民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2.3平方米。从过去的大杂院、筒子楼到如今的高层、洋房;从公用空间到独立卫生间、厨房……一系列的住所升级,让无数家庭实现了“住有所居,安居宜居”的梦想。

>>从“大杂院”到商品房 各有一番滋味

“(上世纪)70年代,大家住的房子都是营房,所有人的生活几乎都在一起,睡大通铺,非常不方便。”王丽是西安一所医院的医护人员,回忆起早期的居住环境,她坦言就像是“大杂院”,80年代,他们住进苏式的楼房,两层的砖结构小楼,每层一字排开差不多十几户,厨房设置在过道,几栋楼的人共用一个公共卫生间,“总算是有了一处私密空间,虽说不足15平方米的房子里,被床、衣柜、小饭桌、长条沙发以及关乎生活的所有家当挤得满满当当,但躺在床上,看着眼前这一切,心里很知足。”毕竟,这是属于自己的家。

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王丽和爱人迎来了自己的宝宝,一家人过得相当幸福。

直至90年代中期,王丽搬进了单位的家属院,六层的住宅楼,7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乐坏了他们一家,“虽然我们住五楼,没有电梯,每天要爬楼梯,但比起以前的15平方米,好太多了,全家人再也不用挤在一张床上了。”说到这,王丽笑得合不拢嘴。

欢声笑语间,孩子在这里度过了整个童年并顺利完成学业,忙活了半辈子的王丽与老公买了一套商品房,“车直接就能开到地库,坐上电梯直达家门口,刮风下雨丝毫不受影响,一进家门宽敞明亮,再不是从前的进门就得开灯,正是有了新时代的好政策,我们才能住进这样舒适的好房子……”

房子陪伴着王丽和孩子两代人的成长,随着时代的变迁,房子在历史的变革中,形态也在不断变化,诚如王丽所言,“不管当时住的房子条件如何,那都是最温暖的家,是可以卸下所有无拘无束放松的地方。”这或许就是家的魔力所在。

>>三世同堂 舒适最重要

除了王丽一家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日子,李奶奶谈到如今的美好生活也是满脸幸福。

李奶奶今年已经80岁高龄,回首之前所居住的筒子楼,老人依然记忆深刻,她说,当时的筒子楼就是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每个单间有十几个平方米的面积,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说起这套住房,李奶奶笑着说,筒子楼里长长的走廊、卫生间和厕所都是公用的,多数情况得排队上厕所、排队洗澡,门对门的邻居,经常鸡毛蒜皮的家常事都听得一清二楚。那时候,每当中午开始做午饭的时候,过道里锅碗瓢盆的声音犹如交响曲一样,孩子们你追我赶,很是欢乐。有很多年轻人都是在筒子楼里结婚生子。

现在,李奶奶随孙女一家搬进了曲江的高层,家里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是老人依然觉得很幸福,她说:“这里的居住环境比之前要好很多,而且私密性很好,之前住在筒子楼里的时候不是很方便,如给小孩洗澡就成了头等难事。那时候每次只能用一个大塑料盆去水房接水,端回房间给孩子洗完后,再去水房倒掉,来来回回不知道要跑多少趟。现在就不一样了,家里随时有热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房间。”

产品逐渐升级,人们的居住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就像李奶奶说的,曾经拥有十几个平方米就已经很幸福了,现在居住的70平方米也很知足,而拥有90平方米是刚需,120平方米以上才是最宜居。三世同堂,舒适最重要。

>>房子依然是房子 但“家”不仅仅只是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美好居住梦想的追求从未停止。城市里一栋栋的高楼大厦,承载着的也不仅仅只是居住的实用功能,更多的则是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追求。

王丽上世纪70年代住的房子,一扇门、一张床,这就是家,有此足矣;再看看现在,电梯入户、功能分区明确的高端商品房,除了是王丽的家,更是她和家人对于人居产品升级要求的实现。

楼下的花园是夫妻二人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地方;走到大门口,保安点头微笑为他们打开大门是最温暖人心的抚慰;有客人来访时,远程呼叫系统省去了下楼开门以及对不安全因素的担忧;全屋智能系统,一键遥控开启空调、灯光等;全年恒温恒氧的绿色环保装置,让生活更健康;不出小区大门,就能实现游泳、健身等锻炼需求……

新时期的房子,从呈现形态上看,的确还是房子,但从家的角度而言,除了是居所,还是一间包含了全家老小欢声笑语,能让人身心得到享受,满足家庭每个成员不同需求的全功能化综合场所。

刘大爷今年83岁了,老人家和女儿住在高新区一个绿化率超高的小区,“闲暇时就到楼下的会所跟老伙伴们打打牌,或者提着鸟笼遛遛鸟,孩子无暇顾家的时候,帮孩子浇浇花,连买电都是网络智能系统……”

时代在进步,房子也在追求不断创新。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已聚齐全国30强品牌房企,这也就意味着,全国范围最顶尖、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品质楼盘都正在西安被开发,房企对于房子的追求也超脱出基本的居住属性,追求更高层次的升华。房子依然是房子,而“家”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家。华商报记者 狄芳 张毅

新闻推荐

东方雨虹 创新基因重新定义建筑防水

东方雨虹从企业基本法到企业文化,从奖惩机制到学习机制,从人才团队打造到管理模式创新,全方位营造企业的创新氛围。东方雨虹...

相关推荐:
□ 公告速递2019-09-26 00:50
猜你喜欢:
评论:(从蜗居到宜居 看看我家的幸福生活)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