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对服务国家实体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行业起步较晚,产品良莠不齐,有企业假借私募基金的名义行非法集资之实,具有较强欺骗性和隐蔽性。如果投资者警惕性不够,极易掉入此类陷阱。那么,我们应如何选择私募基金呢?
私募姓“私”不姓“公”
公开募集切莫碰
私募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单只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人数累计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特定数量,即契约型基金不得超过200人,合伙型基金不得超过50人。但不少私募基金管理人突破或变相突破私募基金“少数人”限制,向不特定多数人宣传、募集资金。更有甚者,有的管理人以高利回报作为诱惑,以“私募基金”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的违法行为。因此,面对没有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的“伪私募”,投资者们可一定要擦亮双眼。
这些特点需牢记
轻松远离“伪私募”
除了公开募集之外,“伪私募”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不真实地宣传保本保息,虚构或夸大投资项目,以投资标的大股东个人担保、投资标的关联机构担保等方式,承诺给予投资者保本和固定收益、承诺定期付息等。二是“名基实贷”,没有主动的风险管理,约定由基金管理人关联方、投资标的大股东或关联方溢价回购,从而达到变相从事放贷业务的目的。三是募集方未到协会备案,以私募基金名义宣传、募集,但并未到基金业协会办理产品备案手续。
投资者在投资前应通过各种手段对募集资金基金进行调查了解,综合宏观经济环境,对投资收益理性预期。在认购私募基金产品后,投资者应当持续关注私募基金产品投资、运行情况,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按约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多方了解基金管理人过往业绩、市场口碑以及诚信规范情况等,警惕高收益陷阱,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熙 文)
新闻推荐
eBay现任CEODevinWenig去职,eBay任命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财务官(CFO)ScottSchenkel为临时首席执行官(CEO)。9月26日,美国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