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70年来,中国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完整、规范、稳定、可信的法定货币制度及金融市场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升高及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下行压力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聚焦实体经济痛点难点、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进行政策倾斜、积极研究数字货币,力求“稳增长”“促改革”“防风险”的有效平衡。
金融体系日益成熟
在谈及金融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时,易纲总结为五大方面:
一是基本建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目前,中国债券、股票、保险市场也都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外汇储备余额3.1万亿美元,多年来居全球第一。二是形成以实体经济为目标、便民利民的金融服务体系。三是建立有效维护金融稳定的金融监管体系。目前,中国形成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筹抓总,“一行、两会、一局”和地方分工负责的金融监管框架。金融风险整体呈现收敛可控的局面,市场预期发生了积极变化。
四是形成一套有效的金融调控体系。五是确立面向全球、平等竞争的对外开放体系。目前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市场准入已经大幅放开,明年将全面放开股比限制。
货币政策保持定力
针对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成效,易纲表示,中国在银行贷款、市场发债、股权融资这三方面同时发力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央行会同有关部门发挥‘几家抬’合力,央行、财政、监管、地方、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同时在宏观政策上我们也用降准、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给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易纲说。
在被问及中国是否会跟随全球货币政策宽松态势降息时,易纲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货币政策主要是服务国内经济,决定货币政策也主要是“以我为主”,考虑国内的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来进行预调和微调。目前,中国经济还在合理区间,物价方面也处于一个比较温和的区间。在转型升级中遇到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主要应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是要保持稳健取向,要保持这个定力。“应该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使得我们能够尽量长地延续正常的货币政策,这样对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老百姓福祉是有利的。 ”
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目前,个别城市商业银行遇到一些风险,引发各界关注。对此,易纲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在今年5月严格依法接管了包商银行。接管后,500多万储户、20多万理财产品投资者,还有绝大多数对公业务的存款者都得到了完全的保障。整个处置目前是平稳的,银行照常营业,井井有条,存取款非常自由。易纲说,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思路,股东负什么责、机构负什么责,责任是清晰的。在这个过程中,央行特别注重保护普通存款人的权益,特别注重保护普通理财人的权益。
在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看来,中国金融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中国金融业规模、金融机构竞争能力、金融服务能力等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抵抗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也大幅度提升。因此,最近几年主动扩大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风险是可控的。它既是国内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可提升中国金融机构竞争力和内部风险管控水平,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闻推荐
【财政部:金融企业拨备覆盖率超过监管要求两倍视为存在隐藏利润倾向】财政部官网信息显示,财政部对《金融企业财务规则》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