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生
在今年5月份北京互联网法院判结全国首例“暗刷流量案”之后,10月17日,某微博大V账号因暗刷流量被商品推广者揭发一事,再次把流量造假推上风口浪尖。
流量造假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有产物,其性质与商品经济时代的假货无二,都是违背基本商业道德和诚信准则的不法行为。一般说来,流量造假背后往往存在一条以“水军”和智能刷单机器人为核心的庞大灰色产业链。
目前,流量造假已成为影响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的“毒瘤”,必须高度警惕它所带来的五类危害。其一,数据失真。互联网时代,数据正日益成为整合各类资源的核心驱动力,可一旦数据失真,大数据产业就失去了基石。其二,评判失灵。数据是价值评判最直观的标准,数据一旦造假,就会使得参照数据评判价值的标准失灵,误导行业健康发展。其三,平台失信。一旦平台将暗刷流量带来的“经济回报”视为追求,就会透支未来的发展信誉。其四,竞争失范。当明星、主播、平台纷纷热衷于刷流量,就会引发恶性竞争。其五,秩序失衡。当产业失去真实数据这一发展基础,将导致整个产业环境失去平衡。
流量造假危害巨大,建立一个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互联网市场体系必须开展“流量打假”。这不仅是为了数据本身,更是为推动在大数据基础上实行产业运营的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从流量监管角度看,“流量打假”可通过以下路径探索。
首先,应强化行业自身监管。这就要求网络平台或电商承担起上线“网红”、商家资质的审核责任,并加强实时监管,进而建立一套适应互联网新业态快速发展需求、完整可操作的商业行为规则。其次,应强化法律法规建设。相较于快速更迭的互联网业态及不断涌现的新问题,现有法律法规建设略显滞后。因此,及时调整相关法规,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是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相关执法部门应联合开展针对网络暗刷流量的专项整治工作,并探索常态化机制。应强化监管业务合作,监管部门应与互联网技术研发部门加强技术合作,探索跨部门联防联治,共创和谐有序的互联网生态。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0月28电因比特币而走进大众视野的区块链技术,近年来悄然延伸到众多领域,逐渐显现出“区块链+”的巨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