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最值得一说的是所谓“估值洼地”。是的,目前香港恒生指数9-10倍,上证指数13-14倍,比之道指20多倍纳指近30倍,确实堪称“洼地”。问题是,在恒生指数50家成分股中,金融占了45.75%,地产占10%,信息技术只占15%。恒指前十大成分股(腾讯、建行、中国移动、汇丰、友邦保险、中国平安、中海油、工行、新鸿基地产、香港联交所),真正属于高科技的仅腾讯一家。反观美股前十大(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脸谱、摩根大通、维沙、强生、沃尔玛、宝洁),高科技占比达70%。沪深两市前十大市值公司(工行、茅台、农行、平安、中石油、中行、招行、国寿、五粮液、中石化),更无一家高科技企业。
毫无疑问,无论是行业前景还是企业成长性,金融地产之类的传统企业只能低估值,高科技企业理所当然估值较高。以美股为例,前五大高科技公司(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脸谱)目前市盈率分别为22.26倍、27.97倍、28.27倍、75.44倍、31.64倍。而A股创业板平均市盈率44.8倍,科创板更在70倍左右。同为高科技企业(更别说创业板和科创板中还有不少伪科技),A股一点不比美股便宜。
再以美国和香港两地上市的阿里巴巴为例,目前阿里美股200美元/股,按港股1拆8,再按美元兑港元汇率1:7.83计算,其股价为195.75港元,而目前阿里港股股价为197.5港元。谁说港股便宜?
至于说到金融地产,A股确实廉价。这是因为中国的商业银行息差之大、盈利之丰,为全世界所无,30来家上市银行居然占了全市场近3800家上市公司盈利的半壁江山。同样,房地产企业的高盈利也与楼市近年来高烧不退有关。
由此看来,港股、A股为全球“估值洼地”的说法可以休也。
既然上面提及的三大“依据”都不明确,A股明年会迎来指数牛市的说法就很难成立。不仅是明年,恐怕在A股市场转型之前,都不大可能出现轰轰烈烈的指数牛市。
但这并不是说A股一直会熊气弥漫。记得之前笔者曾撰文提及,12年前上证指数曾高达6124点,彼时两市共有1458家上市公司,如今指数3000点都不到,但12年前已上市、目前仍在交易的1451只A股,有636只股价超过6124点水平,占比43.83%。其中,269只A股涨幅超100%,14只A股涨幅超过10倍。包括12年来涨幅达35倍的长春高新,30倍的华夏幸福,29倍的三安光电,22倍的恒瑞医药,15.5倍的通策医疗,13倍的片仔癀,12倍的格力电器,以及9倍的贵州茅台等等。
同样,迄至今日,上证指数今年涨幅约为16.76%,可据统计,382只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增长达35.96%;2962只混合型基金今年以来整体回报也达25.47%;表现最好的基金业绩涨幅甚至超过100%。
看来,看轻指数精选个股,方是安身立市之道。
新闻推荐
近期证监会、银保监会等相继出台政策,支持上市公司积极实施股份回购。在此背景下,两市约700家上市公司共计发布1346份回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