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财经 > 正文

呵护中小企业 提前布局 重振中国经济

来源:澎湃新闻 2020-02-03 15:30   https://www.yybnet.net/

受本次疫情影响,在餐饮、交通、旅游、零售、制造等领域,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将更加难捱。图为2019年1月26日,“封城”第四天,行人在武汉楚河汉街上行走。  新华社  图

以往过年我们都在吃喝玩乐、走亲访友中度过,但2020年春节伊始,我们因为一场瘟疫而被堵在家里,在武汉肺炎疫情演变成为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之后,从中央到地方,从民间到军队,从官员到民众,各方积极投入抗疫战争,整个国家进入最大的动员状态。

这次疫情的严重程度已经超乎之前所有人的想象。目前,抗疫战已进入攻坚期,其规模与持续时间仍是未知数。

从防治举措看,这次应对新冠病毒举措之严厉是前所未有的。例如,从隔断病毒传播路径来看,不少地方采取了城市公共交通停运的措施;各地严格排查来自疫区的人员,并采取各类隔离手段;疫情较为严重的省市,如上海、浙江和广东,把春节假期推延至2月9日24点,说明此次疫情防控采取了因地施策的办法。

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本次疫情和“非典”同样是跨年度传播,传播规模和范围大于“非典”,但防控力度和重视程度也大于“非典”期间,叠加今年春节较早这个因素,如果疫情短期没有缓解,考虑到返乡群体滞后返工等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大概率一季度就会开始显现。

从宏观视角看,需求和生产骤降,对投资、消费、出口都会带来明显冲击,短期内会带来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对行业而言,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受到冲击最大,从微观个体的角度讲,民企、小微企业、农民工等受损程度更大。

与“非典”类似,第三产业所受影响首当其冲。从逻辑上讲,这次肺炎疫情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出门减少,影响消费,特别是服务品的消费,涉及旅游、交通、娱乐、零售、餐饮等行业,对假日旅游消费的影响就更大。当年的“非典”疫情使得2003年旅客周转量增速为-2.3%,国内旅游人次下降0.9%;旅游总收入下降11.2%。目前正逢传统的假日消费黄金期,但为应对疫情所采取的举措远比“非典”时期严厉,所以相关行业的预期降幅会更大。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2020年同期锐减。

疫情对餐饮消费以及娱乐业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2019年春节七天假期内,全国零售和餐饮业销售额约10050亿元。受此次疫情影响,据估算餐饮零售额仅在7天内就会有5000亿元的损失。原本被看好的电影春节档票房在大年初一仅收获惨淡的180万元,而2019年春节档为58.59亿。

此次肺炎疫情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也不容低估。由于防控疫情需要最大限度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并加以隔离防控,所以春节假期结束后,各地可能面临“用工荒”的问题,尤其是疫情比较严重的湖北、广东、浙江及上海等省市。南方的工厂可能招不到工人,因为工人出不去,而北方有些地方可能开不了工,因为没有市场。同时物流也会受到一定影响。用工荒或各地开工时间不一、物流受影响,多方面难题叠加起来,将很快影响部分企业的正常生产。

受工厂复工延迟、企业停工减产影响,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将基本停滞。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将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短期内中国的出口可能受较大影响。

疫情将重压中小企业

相较于“非典”,本次疫情的传染性更强,叠加春节时点因素,对服务业和制造业冲击更大

第一,受复工时间、员工实际返工情况、复产中的防护标准和物质条件等不利因素影响,工业生产活动可能被动推迟。受疫情冲击,企业复工时间暂时推迟到正月十六之后。在长达半个多月的产能“真空”期中,企业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若这一环节支撑不住,对中国的经济循环将造成严重冲击。一些传统制造业经济和线下实体店,在长期的结构性调整和短期疫情的夹击下,有可能就此关门。

比如因为超大型城市“封城”,原先在商场里卖服装鞋帽日用品的,以往已经被线上经济步步相逼,这次就有可能挺不过去;钢铁、冶金、汽车零部件等的过剩产能,可能因为物流问题和汽车销售下降而遭遇困难;此外,需要在户外、广场、中央商务区等聚集性场所运营的门店,也可能出现倒闭和失业现象。

第二,年后制造业订单交付将出现延迟,合作的上下游会受到影响,生产企业面临损失。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反映经济变化趋势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新订单、新出口订单指数双双走高。服装等季节性产品将迎来赶工、出货高峰,但因目前,生产恢复过程迟滞,交货时间尚难以确定,较多订单将面临延误。后果是,生产企业将面临扣款,或者被迫采取加急、空运等方式来尽快交付订单,但这同样会产生更高的交货成本。尤其是出口行业,企业订单交付延误,可能面临更大的损失。

第三,推迟复工、外地员工被隔离期间,企业仍然面临固定费用支出,如租金、贷款利息等。比如,对于一家拥有170位员工的公司来说,没有业务和订单,如果一个月没活干,公司老板就得准备好400万至500万现金流。2003年“非典”期间,一大批中小企业倒闭,很多中小企业这次同样不容乐观。一些大型民企也不例外。对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来说,它们离破产或许只有一两个月。比如现在疫区一些养殖户,因为“封路”,饲料运不进去,生猪和家禽都快断粮了,同时销售渠道也被中断,很可能损失惨重。

第四,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本来已经岌岌可危,如果又恰好碰到偿债高峰周期的话,资金周转就很有可能出现问题。受本次疫情影响,在餐饮、交通、旅游、零售、制造等领域,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将更加难捱,甚至一些大型企业也可能遭遇很大的财务困难。如果这些企业的资金链发生断裂,可能带来企业破产、失业增加,从而影响到后续经济走势。

全面恢复生产应提前安排和部署

目前此次肺炎疫情的确诊病例仍在上升之中,防控疫情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在各项工作中毫无疑应被置于首要地位。

2003年时,中国经济正在爬坡,挺过当年春天的困难期后,到三四季度时经济迎来了强劲反弹。现在的中国经济处于从高速向中高速的转换区间,此时出现突发事件。当前,政策需要未雨绸缪,在保证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对生产恢复提前做出安排和部署,稳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预期,为日后的工作重点从疫情管控转向恢复生产做好准备,以将疫情的冲击降到最小。

在财政政策方面,需要调动紧急资金对重点地区实施财政支持,对相关人员如医生、护士等一线工作人员,给予政府补贴;对相关行业如交通运输、旅游、文化餐饮等,实施税收减免,同时对受疫情影响的相关企业实施财政贴息,以减轻企业各项税负。同时,对城乡一些困难家庭,政府和社区要重点帮扶,补贴并保障低收入人群和前期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不因疫情受影响,提前防范可能的失业潮,维护社会稳定。

政府及相关方面应提前做好基建项目储备,加大对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投资,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提高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货币政策方面要适当宽松,稳定市场信心很重要。应向企业提供还本付息延期支持,鼓励但不强制商业银行对主要疫区湖北下降利率,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提供信贷支持。金融货币政策应拿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对家庭,对企业有一些特殊政策出台。

恢复经济需从长计议。在疫情尚未完全解除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明确复产后的防护措施,指导企业对员工进行必要的防护指导,并确保充足的防护用品市场供给。对一些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的小微企业,应给予援助,通过有针对性的税收减免、临时性短期融资,为受疫情冲击较大行业的困难企业提供周转资金。

尤其是对因疫情冲击而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它们稳住资金链条,渡过暂时的难关,为日后实现整体复苏与经济逆流而上做好准备。对在疫情中面临困难的企业,政府要帮助它们软性着陆。比如受“封城”影响,一些大型商业企业经营困难,有的企业店面很大,一个月租金就要几十万元人民币,政府可以帮助这些商业企业与持有那些商业地产的企业协调,让商业企业少交一些,同时地产企业多让一些,分阶段渡过难关。

再如,尽快恢复生猪、家禽类饲料的供应和物流系统,避免生猪、禽类因饲料供应和销售受阻而大面积扑杀产生的新疫情。

重塑商业模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每次发生大规模突发疫情,对商业社会都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现在最需要的是国家危机管理意识,这将直接影响市场预期和活力,或可以拉动包括研发在内的高质量投资。

面对疫情来袭,隔离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段,这也成为引导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变量。杭州一指定隔离点收纳了200余名曾与武汉旅客乘坐同一航班的旅客,进行隔离观察。截至1月27日,隔离点全部16层中已有2层安装了送餐机器人,28日起全部楼层由机器人送餐。工作人员称,这种技术操作可避免交叉感染。

当前,电商和外卖已是成熟的商业模式,随着配送需求的加剧、用户体验与人力成本的升,以及一些偏远地区和特殊环境下的末端配送需求难以满足,传统物流的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则为行业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诸多企业都开始盯上了无人配送这一新兴领域。

由于疫情蔓延,全国多家互联网公司宣布推迟上班时间,多家互联网巨头试行在家办公模式。当前,需要在主要疫区和特大城市探索灵活办公机制,实施错峰上下班,发展线上和智能化办公,避免人流交叉感染。目前,社会正需要这样一套在线办公系统,它要能全自动监督员工高效完成工作,又能让员工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同时尊重员工的自主自律。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交通,也能为小城市贡献更多的消费,社会资源的配置才会更均衡一点。

另外,电商、线上教育、知识付费等线上项目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泛娱乐领域机会增加,短视频、游戏、电影和新媒体等领域的消费需求增加和商业模式改变,都将在带动本行业发展的同时助力整体经济的回升。

笔者相信,若疫情在几个月内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可能提升个人的消费意愿。国家在医疗卫生上的公共投资力度会加大,未来提升经济活力的改革和市场跟进都会加速度。在中国政府的及时应对与处置之下,2020年各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半年后基本可以恢复正常。因此,该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和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上升地位。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各方协同一致,高度配合。我们相信疫情一定能遏制,我们一定能共克时艰。长期来看,政府治理将更透明,生产生活业态将朝着智能化、线上化发展。风险中酝酿着机遇,市场将在政策层的引导下,塑造新的业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共克时艰!全国多家商业地产运营商减免商户租金

2月3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多家企业采访获悉,目前,多家商业中心等企业陆续推出减免政策。大悦城3日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大悦城控...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呵护中小企业 提前布局 重振中国经济)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