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4日清晨在位于意大利中部锡耶纳地区的家中离世,享年88岁。
蒙代尔在20世纪60年代为国际经济关系理论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是经济学中“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宏观经济学家之一。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说,如今专家们争论欧洲货币联盟存在意义的时候,因为蒙代尔是第一个提出相关货币理论的经济学家,往往还会引用他的著作。
“欧元之父”
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多次获得荣誉头衔
蒙代尔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研究生,195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毕生致力于经济学研究。
1957年在完成芝加哥大学的带奖学金的博士后项目之后,蒙代尔开始在斯坦福大学教授经济学。之后在1959到1961年期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保罗·尼采高等国际研究院教授经济学。
1961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在1966年到1971年期间,蒙代尔作为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回到学术界,出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编辑。
1974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教授,2001年升任大学讲座教授,并长期占据哥伦比亚大学的最高学术排名。
1989年被麦吉尔大学任命为经济学教授。
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在货币动态和最优货币形式的开创性研究,为欧元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因此获得了199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此期间,他继续担任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盟委员会、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财政部、加拿大政府以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学顾问。
2009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截至2021年,罗伯特·蒙代尔获超过五十个大学颁授荣誉教授和荣誉博士衔,亦曾担任多个国际机构及组织的顾问,包括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洲委员会、美国联邦储备局、美国财政部等。
独到见解
供给学派架构师
还提出“世界货币”的设想
蒙代尔对经济发展模式和货币政策有独到见解。在哥伦比亚大学任经济学教授期间,他提出“灵活的市场,包括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是单一货币区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一理论使他获得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事实上,该理论可以追溯到1961年,即蒙代尔职业生涯开始阶段。他当时发表的《最优货币区域理论》一文,至今仍有广泛影响力。这一研究为后来欧元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蒙代尔也因此被尊称为“欧元之父”。
前欧洲央行董事会成员洛伦佐·比尼·斯马吉曾评价说:“很难把如此复杂的工程(欧元)归因于一个人,但在理论创造方面,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代尔还被认为是供给学派的架构师,其贡献获得众多经济学家肯定。芝加哥大学教授、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施蒂格勒认为,蒙代尔在20世纪60年代主导了国际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阿瑟·B·拉弗也曾表示,在他看来,蒙代尔是20世纪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20世纪70年代,蒙代尔与拉弗及其他几位经济学家一道建立了供给学派。他们提倡用低税率和宽松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推行紧缩货币政策以遏制通货膨胀,这成为美国20世纪80年代“里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在职业生涯后期,蒙代尔还提出一种“世界货币”的设想,即包含美元、欧元和日元在内的一篮子货币,以此作为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稳定金融市场的一种方式。
不解之缘
曾多次到中国访问
获北京市政府颁发永久居留证
蒙代尔生前对中国的经济、教育和商业发展进行过深入研究,曾多次到中国访问、讲学,受聘担任过多所中国知名大学的荣誉教授。2005年,北京市政府举行仪式,为蒙代尔颁发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蒙代尔2011年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曾说,当时欧美的债务困局表明,发达国家集团已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全面掌控全球经济动向。相反,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新兴力量。“两大集团的相互依赖性在增强,发展中国家有可能也有责任成为国际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参与方。”
长期以来,蒙代尔一直主张,人民币应该同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样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中占有一席之地。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人民币在世界经贸体系中的地位将不断上升。
此外,蒙代尔生前曾担任北京市政府顾问,以及受聘担任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中国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他与中国关系密切,晚年多次参加中国组织的会议和论坛等。(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
新闻推荐
A股市场上周迎来超跌反弹,上证综指单周收涨1.93%,为6周以来最大涨幅,不过偏股型基金在面对市场回暖的时候选择了逢高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