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财经 > 正文

三名经济学家分享奖项

来源:潍坊晚报 2021-10-12 10:08   https://www.yybnet.net/

北京时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戴维·卡德、乔舒亚·D·安格里斯特和吉多·W·因本斯。他们因通过实验方法在劳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以及在因果关系方法论方面的贡献而获奖。

计量经济学受关注

以色列裔美国人乔舒亚·D·安格里斯特和加拿大劳工经济学家戴维·卡德以及吉多·W·因本斯共享了202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在计量经济学研究领域多有建树。其中,戴维·卡德因“对劳动经济学的实证贡献”获一半奖项,乔舒亚·D·安格里斯特和吉多·W·因本斯因“对因果关系分析的方法论贡献”获另一半奖项。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词中说,社会科学中许多重大问题背后都涉及因果关系,这些问题通常很难回答。戴维·卡德、乔舒亚·D·安格里斯特和吉多·W·因本斯等人的研究提供了关于劳动力市场的新见解,并展示了可以从自然实验中得出关于因果关系的结论。他们的方法已扩展到其他领域,并彻底改变了实证研究。

戴维·卡德通过自然实验法分析了最低工资、移民和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乔舒亚·D·安格里斯特和吉多·W·因本斯则展示了可从自然实验中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其研究框架已经被广泛应用。

据了解,65岁的卡德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经济学教授;61岁的安格里斯特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特经济学教授,58岁的因本斯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

热门人选还有谁?

今年在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前,热门人选还有几位。

外界此前预期,经济学家大卫·安德雷奇和大卫·蒂斯因“对创业、创新和竞争的开创性研究”有望获奖。经济学与历史学家乔尔·莫基尔“对技术进步及其经济后果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受到外界关注。经济学家卡门·莱因哈特以及肯尼斯·罗格夫“对国际宏观经济的贡献以及对全球债务和金融危机的见解”也有不少支持票。

一位亚洲的经济学家也备受关注。有人认为,日本经济学家清泷信宏获奖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获奖学者都从事什么领域

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式名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奖旨在奖励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尽管此奖项并不属于1895年诺贝尔遗嘱中所提到的5个奖项,但一般认为此奖项与5个奖项地位相同。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颁奖。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并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截至2020年10月,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共颁发了51次,加上今年的三位,共有86人获奖。

在过去10年中,获该奖的学者来自经济学各细分领域,遍布金融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计量学、计量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公司治理以及发展经济学等。

据了解,宏观经济、卫生和劳动力市场是今年奖项揭晓前各界预测时的热门细分领域。

中国经济学家离诺奖多远

在诺奖竞猜的热门候选人中,还找不到中国人的身影,中国的现代经济学发展时间非常短暂,还没有突出的理论贡献,在经济学领域话语权很弱。中国有没有达到诺奖级别的经济学的顶尖人物呢?

从坊间流传的名单来看,国内蒋硕杰、杨小凯、张五常和林毅夫四位经济学家被认为最有希望获奖。不过前两位已经去世。其中,杨小凯被称作“离诺奖最近的华人”,其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方法和理论,已于2004年去世,享年56岁。

林毅夫本人曾回答关于诺奖的看法。他表示,清楚地知道诺奖的评选规则,所以距离还比较远。据其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审推荐名单中,欧美经济学者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经济学家被纳入的几率很小,而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新生力量。

张五常则是率先将新制度分析系统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第一人,他与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关系深厚,曾一度因坊间流传的诺奖提名掀起“张五常热”。张五常曾表示,得不得诺贝尔奖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的青年很厉害。”

“高冷”研究怎么“接地气”

提起经济学,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它高深莫测。但其实,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们,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把看似“高冷”的经济学变得更加“接地气”。其中有些内容,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例如,在菜市场上,两个人看上了同一棵白菜,他们之间就存在竞价关系。当多个顾客为同一件商品竞价时,拍卖就出现了。最终有人以50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棵白菜,虽然赢得了白菜,但是却陷入了“赢者诅咒”,即出价超过了物品的真实价值。那么,如何避免“赢者诅咒”,进行最优报价呢?2020年获奖者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就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贡献。他们改进了拍卖理论,设计了合理的拍卖模式。他们发明的同步多轮拍卖(SMRA),在全球范围内,为无线电频道销售带来了巨大收益。除此之外,这种拍卖模式也可用于政府电力和天然气的拍卖,使全世界的买方卖方和纳税人受益。

除了进行买卖以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还在减轻全球贫困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19年,据颁奖委员会介绍,目前全球仍有超过7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条件下,每年有近500万儿童死于5岁前,大部分是由于一些本可轻易治愈的疾病。

同年,阿比吉特·巴纳吉、埃丝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以实验性方法致力于减轻全球贫困”而获奖,颁奖委员会称,他们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抗击全球贫困的能力”。

◎链接影响人类生活的十大诺贝尔奖成果

一、青蒿素每年“拯救2亿人口”(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人之一:屠呦呦)

二、史上第一张X光照片拍了一只手(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威廉·康拉德·伦琴)

三、合成氨让人类摆脱天然氮肥的困局(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人:弗里茨·哈伯)

四、胰岛素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曙光(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人:弗雷德里克·班廷、约翰·麦克劳德)

五、青霉素让人类不再恐惧细菌感染(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人:亚历山大·弗莱明、恩斯特·伯利斯·钱恩、霍华德·弗洛里)

六、锂电池:创造可充电的绿色新世界(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人: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吉野彰)

七、常温常压催化出便捷廉价塑料(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人:卡尔·齐格勒、居里奥·纳塔)

八、胃病罪魁祸首竟是幽门螺杆菌(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人:巴里·马歇尔、罗宾·沃伦)

九、动物饲料因这一方法贮存更久(194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人: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十、试管婴儿助更多家庭尽享天伦(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人:罗伯特·爱德华兹)

本报综合报道

新闻推荐

如何力推种业振兴?业内人士提出应多方发力

据新华社长沙10月11日电(记者周楠)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占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子,但种业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三名经济学家分享奖项)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