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英国被曝缺油、缺司机、缺圣诞树之后,有最新消息显示,英国开始出现缺保安、缺厨师等各种“用工荒”现象。无独有偶,美国也面临着相同的境地,而让情况更不安的是,美国工人还在闹罢工。据外媒数据显示,美国已有约10万名工会工人正在罢工或准备罢工……
“无解循环”如何形成的?
在英国最新一轮用工荒中,安保人员的缺乏,令重新开业不久的酒店行业遭受了成本上升的冲击。外媒17日援引英国夜间行业协会(Night Time Industries Association,简称NTIA)数据报道,由于保安人员短缺,上月约有五分之一的夜店和酒吧等不得不关门或减少工作时间。不少夜店和酒吧不得不多支付25%的薪水聘请保安。
然而,NTIA警告称,随着政府放松疫情限制,消费者对晚间外出活动的需求飙升,情况在未来或将“进一步恶化”。事实上,自疫情封锁限制放宽后的几个月里,英国酒店餐饮行业员工短缺的警报从未停歇,继酒吧员工、厨师和其他厨房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之后,保安短缺只是其中最新一环的问题。食品生产、运输等其他行业也遭遇了人员短缺,尤其是仓库工人和载重物货车司机的短缺,又进一步导致供应链日益紧张。
与此同时,由于疫情、供应链危机以及居高不下的通胀问题,一场涉及数十万人的罢工浪潮正在美国各个行业加速蔓延,加剧了美国劳动力短缺的危机,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从而推高了消费品价格。然而,高水平的通胀和物价又正是工人罢工的主要“导火索”之一。
简而言之,在高烧难退的通胀、数十万人大罢工、劳动力短缺、供应链中断几大因素的叠加作用之下,眼下的形势似乎陷入了“无解的循环”。经济学家迈克尔·莫兰表示,供应链瓶颈、劳动力市场吃紧、超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这些因素组成了一场完美风暴。不仅是美国,全球多国如今面临的供应受限和劳动力短缺对全球经济的风险比新冠疫情更大。更头疼的是,似乎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经济学家们近期指出,通胀和供应链问题至少将持续至2022年。
“用工荒”加剧危机
据外媒报道,在英国遭遇用工荒的同时,美国已有约10万名工会工人正在罢工或准备罢工; 仅在最近两个月内,全美就已有近40家工厂爆发罢工事件,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其中,最大的一次罢工发生在10月14日,美国农业设备生产商迪尔公司超1万名员工集体罢工。在此前的10月10日,该公司的工人们以压倒性多数票否决了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代表谈判达成的提高工资和福利的协议,即到2027年,将生产工人的年薪从6万美元提高到7.2万美元,员工还将获得一次性奖金和更好的退休福利。
报道称,如果这是前两年达成的协议,员工们可能会欣然接受这些条款。但眼下,多个因素正推动工人的需求上升。在过去一年,美国的通胀率攀升至5.4%,吞噬了工人当前的工资,迫使他们坚持要求更大幅度的加薪。而随着通胀持续,这种情况可能会蔓延到其他公司和行业。
此外,美国的雇主们也已发现,“用工荒”问题直接导致员工对工资的要求及工会的影响力直线上升。据美国劳工部10月最新数据,全美8月有430万人辞职,创下20年来新高,而高达2.9%的辞职率,同样也刷新了历史记录。这使得仍然在职的工人们发现,自己似乎不会被轻易取代,这也增加了他们谈判的筹码和底气。
种种因素促使全美数万工人在最近几个月走上了罢工的前线。美国最大零食生产商菲多利的员工在7月获得了大幅加薪,告别了紧张的轮班安排;华盛顿州的木匠们在坚持了三周后,本月实现了加薪21%的要求;上周,家乐氏四家工厂有超过1400名的员工因对工作时长和退休制度不满而罢工;拥有6万名成员的好莱坞工会准备18日举行罢工,抗议员工就餐时间不足和周末休息等基本生活质量问题……
而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率提升,消费者逐渐恢复的需求和稀缺的劳动力之间的矛盾,使得全球供应链遭受挤压,造成无数行业的产出短缺:美国肯德基无鸡可炸、韩国快餐店薯条断货、英国圣诞节购物季没东西可买……
外媒称,在如今的经济现实面前,工人罢工的次数越来越多,辞职的人数越来越多,商品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根据估算,到冬季假期时,仅美国零售业就将失去大约35万名员工,导致该领域企业损失2230亿美元。
面对现实,损失严重的企业不得不提高商品价格来解决问题。10月12日,卡夫亨氏欧洲公司发出警告称,由于英国缺少卡车司机,美国物流成本大幅增加,某些经济领域的劳动力短缺,导致通胀“全面上升”,消费者需要习惯“更高的商品价格”。
总而言之,眼下的形势似乎陷入了一种“无解的循环”:在“高通胀”、“用工荒”和“辞职潮”的作用之下,工人开始罢工,从而造成供应链受限,反之进一步推高物价,工资又不够用了……
然而,如今的情况似乎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式。
红星新闻记者 徐缓
应对策略
欧美零售商为确保库存购买旧货
对冲基金Maglan资本的首席投资官阿扎巴德说,欧美零售商已经求助于购买几年前制造的商品,以确保他们至少获得一些库存。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物品会在清仓商店或国外市场销售,但现在不是。
供应商方面,生产玩具的企业Basic Fun总裁福尔曼说,由于缺乏货运集装箱,该公司仅在深圳的一家工厂的成品就可装满140个集装箱。
全球最大玩具制造商MGA娱乐总裁拉里安说,他愿意为每个运输集装箱支付超过2万美元的价格。但他在从洛杉矶港口的货船上取货时遇到了麻烦。MGA的600多个集装箱已在港口等待卸货长达6个多星期。
美国厂商
改变包装尺寸应对危机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6日报道,为应对全球供应链危机,美国玩具厂商纷纷改变产品包装尺寸,优先运送质量轻且柔软的玩具,以便在年底节前的购物季获得最大利润。
专家分析
疫情仍是根本因素
或将持续至明年
《华尔街日报》本月对多位经济学家进行的调查显示,美国令人不安的高通胀率将一直持续至2022年,因为供应链的约束将继续给物价带来上行压力,并越来越多地抑制产出。
经济学家预计,美国12月的通胀率或为5.25%,略低于6月以来的普遍水平。假设10月、11月的通胀水平与此相当,这将是美国自1991年初以来通胀率高于5%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经济学家迈克尔·莫兰表示,供应链瓶颈、劳动力市场吃紧、超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这些因素组成了一场完美风暴。其中,约一半的经济学家指出,供应链瓶颈是未来12个月至18个月美国经济前景的最大威胁。近20%的人则认为劳动力短缺才是最大威胁。约45%的人估计,供应链瓶颈问题至少要等到2022年下半年才能得以改善。
调查结果显示,对新冠疫情的担忧已开始消退,但仍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新冠疫情仍是决定未来一年经济发展方向的最大因素。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预测中心的高级经济学家利奥·费勒解释道:“从根本上说,新冠疫情和人们对疫情的反应导致了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瓶颈,而这反过来又推高了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们指出,新冠大流行期间异常强劲的商品需求是导致供应链紧张的主要原因,并因此成为通胀压力的主要来源。因为尽管大规模疫苗接种使经济得以开始恢复,消费者也恢复了在服务业上的支出,但目前对商品需求仍然很高。毕马威首席经济学家康斯坦丝·亨特称,供应链紧张引发的价格压力何时能消退,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支出何时能重新达到平衡。“现在的问题是,他们会将钱花在商品上还是服务上?圣诞树下的礼物盒里是另一个健身器材,还是‘我们明年3月要去度假’之类的东西?”她表示。
美媒指出,眼下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如果经济学家的预测得到证实,美联储可能不得不提高利率来控制通胀,但这又将放缓经济,增加经济下滑的风险。近60%的受访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将在明年年底前完成加息。
均富国际首席经济学家黛安·斯旺克表示:“对美联储来说,这无疑是走钢丝的行为,但考虑到消费者在杂货店和加油站所面临的痛苦,美联储主席杰·鲍威尔很难不对通货膨胀无动于衷。即使供应链中断有所缓解,租金仍将继续上涨。这令美联储很难在2022年年中确定通胀是偶发的还是已经变得‘根深蒂固’。”
全球著名债券评级机构穆迪:
全球供应链噩梦将恶化
供应链噩梦正在推高消费者价格,减缓全球经济复苏。不幸的是,穆迪分析警告称,供应链中断“在触底前会变得更糟。”
穆迪在一份报告中称,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继续加速,越来越明显的情况是,供应链中断将阻碍全球经济复苏,并出现在每个角落。
事实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1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下调了一个百分点,这在七国集团经济体中的下调幅度最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列举了供应链中断和消费疲软——这本身部分是由供应链瓶颈推动的,例如在计算机芯片短缺的情况下新车供应不足。
穆迪在报告中指出,边境管制和人员流动限制、无全球疫苗通行证,以及因居家而使需求受压制等,这些因素相结合,形成了一场“完美风暴”:由于交货不及时,成本和价格将上升,全球GDP增长疲软,进而造成全球生产受阻。
穆迪认为,“最薄弱的环节”可能是卡车司机短缺——这一问题导致港口拥堵,导致英国加油站缺没。穆迪警告称,不幸的是,“前方有乌云”,因为有几个因素使得克服供应限制变得特别具有挑战性。
首先,穆迪指出,各国在如何对抗新冠肺炎方面的不尽相同,中国的目标是清零,而美国“更愿意与将之看作地方病而与新冠肺炎共存。”
分析人士认为,这对协调运输人员出入全球港口和枢纽的规则和条例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二,穆迪指出,全球物流和运输网络缺乏“全球协调一致的努力来确保平稳运行”。
不过,其他一些分析机构对供应链前景更加乐观。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表示,这些供应链上的小故障将迅速消退。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戴蒙在国际金融研究所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表示,这根本不是来年的问题。这已是最坏的情况了。他认为,优秀的市场体系会像企业一样进行调整。
综合央视新闻 中国日报 参考消息
新闻推荐
铝业巨头借壳回A告吹,创始人在美面临巨额逃税指控中国忠旺或陷流动性困局
迟迟没有公布2021年中期业绩的铝业巨头中国忠旺(01333.HK)终于爆雷。10月15日,公司公告称,下属公司及其子公司已出现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