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双11”的开启,快递隐私安全问题再度被关注。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多起由快递面单引发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即诈骗分子按照每单几元钱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包含收件人和寄件人的姓名、电话、地址等详细个人信息的快递单,随后以此勒索、诈骗。
■ 黑色产业
快递面单倒卖屡禁不止
根源在各环节利益驱使
快递面单倒卖事件仍在持续发酵,其背后的黑色产业链也引发不少网友“吐槽”:“必须彻查,彻底根治!”“感到自己‘裸奔’了”。
浙江晓德律师事务所创始人、主任律师陈文明指出,其根本在于利益的驱使,“一条快递单信息的流转往往要经过很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信息泄露风险。”他向记者举例,比如快递单信息买卖市场源于网店的“刷钻”需求,即通过制造虚假交易量来提高网店信誉度。此外,买卖的快递单信息还会被用于电话营销。
实际上,2018年5月1日起施行的《快递暂行条例》对此已有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建立快递运单及电子数据管理制度,妥善保管用户信息等电子数据,定期销毁快递运单,采取有效技术手段保证用户信息安全。在11月1日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明确,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不过,黑色产业链的衍生,并非一朝一夕。此前,记者调查发现,有些快递公司也会使用一些技术手段隐藏关键信息,比如,隐去姓名中的一个字或者隐去手机号码中的某个字段,但并非所有快递公司都采取这样的做法。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律师刘一舟认为,“双11”期间快递量爆炸式增长,更会让个人信息陷入无法获得全面保护的风险。
■ 记者调查
贩卖个人信息违法成本较低
鲜有商家受到处罚
黑色产业链上牵扯各方利益,庞大黑产背后,到底谁该担主责?
“双11”提前开战,不少快递员常在分管小区内忙至深夜。11月1日晚上7点,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某小区看到,很多等待取件的快递上并未使用“隐私面单”。“隐藏号码其实对我们来说,是很不方便的,影响派送效率,而且用户使用‘隐私面单’的也比较少。”一位快递员这样告诉记者。
另外,记者还注意到,即使有消费者使用了“隐私面单”,快递员也会把电话写在快递盒上,方便取件时查验。而在接受采访时,一些商家也称,快递公司并没有提供给卖家这方面的服务。除此之外,信息泄露除了快递环节,还可能是电商,“就目前的经验来看,贩卖个人信息违法成本较低,鲜有商家因此受到处罚。”陈文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国家邮政局中国快递大数据平台监测,去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了800亿件,快递行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个人信息的保护,需要从立法上建立制度”,这是刘一舟反复强调的观点,在市场活动中制定规范,在执法中进行追责,只有多维度联动,才能确保个人信息在合法前提下被正当收集和使用。
■ 律师建议
消费者填写个人快递信息
应尽可能缩小披露范围
屡禁不止的背后,是利益的驱使、市场的巨大需求,还有部分快递公司的监管不力。
据媒体报道,“快递面单”倒卖后,一些不法分子往往会冒充“电商客服”或“快递员”,用“快递遗失,商家理赔”“商品损坏,联系退款”等为“诱饵”,实施精准诈骗、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让不少消费者损失巨大。“个人信息保护法生效后,企业必须直面相关义务和责任,对个人信息保护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刘一舟表示,法律规定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将促使这些物流企业加强个人信息处理流程管理,确保内外都建立起信息保护的“防火墙”。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指出,快递企业不能只关注配送效率,还应该进一步普及“隐私面单”的使用,提升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水平。另外,对于个人信息的保存期限也应作出详细规定,应规定出为实现处理目的所必要保存的最短时间。
针对快递环节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刘一舟建议消费者要提升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意识,应当留意自己在不同平台上所留下的信息种类,以及相关个人信息被使用的方式。具体而言,首先消费者在填写个人快递信息时,就应该尽可能缩小自己个人信息的披露范围,只要能收到这个快递,信息披露的范围就已经到了极限。
据央广网
新闻推荐
天平的两端,同时增减重量方能保持平衡。不过,今年前三季度,保险业的这种平衡被打破了。根据银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前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