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2月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主要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1
优化结构
培育国产乳业品牌
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
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全面振兴奶业,重点支持适度规模家庭牧场,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培育国产优质品牌。
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抓紧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鼓励农户和返乡下乡人员参与建设,分享收益。
创造良好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推进农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工作。
2
绿色生产
推行用水定额管理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严格行业准入管理。以县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管理机制。
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大大中型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与建设力度,同步完善田间节水设施,建设现代化灌区。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考核。实施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
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范围。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合理设定补助标准。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
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3
新业态
实施快递下乡工程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丰富乡村游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
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健全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备案制度。
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
4
创新驱动
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一批“星创天地”。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完善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研究支持方式,建立差别化农业科技评价制度。
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科学制定园区规划,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5
补齐短板
推进医保全国联网
持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保护优化粮食产能。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
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选择适宜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和改厕。
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确保2017年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深入推进重大扶贫工程,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强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在所有贫困县开展涉农资金整合。严格执行脱贫攻坚考核监督和督查巡查等制度,全面落实责任。
6
加大改革
推动农村金融立法
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
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深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制度改革。
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县域网点,适当下放县域分支机构业务审批权限。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全面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各业用地。
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扩大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
解读
新阶段“三农”工作新主线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就主要目标、两大板块、政策支持、亮点举措四个方面全面解读文件精神。
A
主要目标
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唐仁健说,“主要是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了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力跟不上。”他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唐仁健表示,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守住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B
两大板块
推进三大调整和三大激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其中,农业供给侧结构要推进“三大调整”: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突出“优质专用”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供给。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发展空间。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大激活”:激活市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激活要素,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激活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新等政策措施。
C
政策支持
培育新业态整合财政资金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当下,如何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唐仁健指出了两个思路: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和财政上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其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再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确保农业农村投入,一方面是确保增量,文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是下功夫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撬动,就是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D
亮点举措
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
唐仁健说,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因此,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文件强调,要认真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唐仁健指出,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要注意两点: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注意保护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袁璐刘铮)中国人民银行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月份全国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与上一个月1.04万亿元的新增规模相比,环比增长95%。在1月份全国新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