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买通裁判禁区倒地骗点球
去年中甲A队和B队的一场比赛,某庄家中场休息时和替补席上的A队教练进行沟通,让球队一定多在禁区内倒地,争取点球的机会,因为那个庄家早已把裁判也搞定了,结果下半场A队果然在禁区摔倒,获得点球,最终大获全胜。
2.
前半程挣分后半程捞钱
中国球员技术差,连“做球”的演技都很拙劣,让庄家们不放心,所以庄家们更喜欢直接买通裁判,既省钱,也更容易保守秘密。所以,无论是中超还是中甲,上半程努力拼分的球队,到了后半程,因为夺冠无望降级无忧,所以经常爆冷输给保级对手。越到联赛末尾,这种现象越突出,高峰的时候,会出现多支中上游球队集体爆冷输给保级队。
3.
买球步调不一导致球场混乱
球员、教练赌球,一般都会和庄家事先商量好,这场球怎么玩,然后教练再和亲信球员说。不过,外援一般就不好控制了,因此,现在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踢着踢着外援就被换下场。此外,不同球员效忠不同的庄家,在场上各为其“主”,使比赛陷入混乱,后卫乌龙不断,前锋空门不射几乎每轮联赛都能看到。
4.
百万一场过路费成公开秘密
中甲、中超,一直流传着“过路费”的说法,想过关必须掏钱“买平安”,否则会被其他球队联手做掉,会死得很惨。曾有某中甲球队高调喊出了冲超口号。不过在比赛过程中,却屡屡遭到一些球队的拼死阻击,甚至到赛季末,一些与升降级全无关系的球队依然咬着牙死拼,最终冲超大业以失败告终。
5.
为不输盘大脚吊射本队球门
警方打击赌球骤然发力,发生在中甲联赛川足与青岛海利丰一战中的“吊射门”也被列入了调查范围。今年9月,四川主场与青岛一战,领先的青岛队为了不输盘,最后时刻三次将球吊向本方球门,被球迷和媒体指疯狂造假。
6.
连环局连外裁都被买通
上赛季中超收官阶段某场关键比赛,T队必须要在主场击败F队才能保级。由于这场比赛牵扯到几支保级对手的命运,所以,一场牵扯甚广的“假球连环局”由T队牵头展开,一轮惨烈的大战就此上演,T队与F队的比赛直到结束前10分钟,胜负悬念还未解开,此时双方还冲突不断,外籍主裁判大派红黄牌,最终T队在终场前打进一球,3比2成功保级,比赛结束次日,T队老总向关系密切的记者透露了实情,原来那场比赛,外籍裁判已被买通。
7.
赛季5000万打包买冲超资格
在中甲联赛上,一旦哪个俱乐部喊出冲超的口号,肯定会成为其他各家无冲超欲望的俱乐部的“水鱼”,谁碰了都会趁机捞一笔。而为了杜绝对手狮子大开口的现象,有俱乐部干脆直接把全年的比赛都承包给了一些圈内的操盘手,一次性出一笔钱,然后其他的工作让操盘手去摆平。据可靠人士透露,2007年冲超的球队中,其中一支队伍就是采取了这个做法,当时他们以5000万买通“路路通”的操盘手,最终成功冲超。
8.
给钱少冲超失败还被喊吝啬
2007赛季,中甲的A队冲超形势比较微妙,只要再拿一分,他们就可以确保冲超。问题出在俱乐部老总以为凭借自身球队的实力,客战D队拿1分问题不大,所以赛前将买球价格从对方开口的90万压至40万,双方最终谈崩。第二天D队三军用命,1∶0击败A队,A队冲超失利,还在圈内落了个不会为人处事的所谓笑柄。
9.
为护盘将进去的球吹出来
2004年,上海曾有一场经典假球。庄家在饭局上向卧底记者透露,这场中超S队与G队的比赛已经被他“搞定”,S队将赢得这场比赛,比赛前半段还看不出问题,G队还不识相地以2比1领先,眼看着要坏掉庄家的好戏,第三个球刚进,就被裁判改吹无效,慢镜头多次回放那都是一个好球。此后,S队趁对方士气受影响,连入两球逆转。事后,知情者透露,G队之所以先进三球,是因为该队中有些球员没被纳入“买球交易”,所以很傻很天真地打进了第三个球,最终是裁判“力挽狂澜”,将那个球吹了出来。
新闻推荐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 “去年底出台的住房优惠政策或将在2009年12月31日截止。”近日,这样一条消息在房地产业界和媒体上不胫而走,为了搭上优惠政策的“末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