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系列拐卖儿童案共解救被拐儿童19名。11月11日,首批被解救儿童中的两名安全回家。
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在懵懂和惊恐中被不法分子几经拐卖至数千里外,在一个陌生的家庭里生活,慢慢培养了一份感情。如今,他们有幸回来,但亲生父母的面容在记忆中已模糊,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困扰。获救孩子的心是否真正回家?
长夜漫漫盼儿归
2005年9月17日,农历八月十四,对马山县白山镇妇女陆凤清来说,是一个撕心裂肺的日子。
那天上午10时刚过,丈夫把只有4岁的小儿子杨阳(化名)带到县城百货大楼附近,让正在那里摆地摊的陆凤清照看,自己忙其它事务去了。
马上要过中秋节了,陆凤清在附近商店买了块月饼放到杨阳手上,让他和别的小朋友好好玩,不要乱跑,不要影响妈妈生意。
“中午12时他还在。”陆凤清的思绪陷入4年前那片痛苦的回忆,“1点钟时,我叫了他几声没见回答,急忙转身找,不见人影。”
“他刚刚上了10多天学前班,书包还在。我急忙找当时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可他们都已回家。”
丢下生意,陆凤清一路叫唤孩子名字,到那些和他一起玩过的孩子家里寻找。
“找遍了,都没有。”“我们只好去报警。”
这个晚上,陆凤清一夜没合眼,“我一直坐在家门口等孩子回来,我想他是迷路了。”
第二天,陆凤清依然没有等到孩子回来。“那天我特意上街买了一个他最喜欢的灯笼,等着孩子回来玩。”晚上,陆凤清坐在家门口等着儿子归来……
无数个漫漫长夜的守候过去了,陆凤清等到的是失望。
最后,失魂落魄的陆凤清去广东打工,想换个生活环境。“我的心还是牵挂这里,”陆凤清说,“只在广东呆了几个月,回来了。”
2009年11月11日,又是一个令人动容的日子。这天上午9时30分,杨阳和另外一名有同样遭遇的孩子罗晓(化名)获解救回到马山县。
看到孩子从车上下来,陆凤清跑过去,一把将孩子抱在怀里,泪如潮涌,喊着孩子名字哭了起来。“整整4年,我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孩子了。”
真情相拥却陌生
回家这天正罗晓9岁生日。给孩子戴上生日帽,点燃生日蜡烛,在场的人齐声唱起生日歌。
家人在和回家的孩子交流中,却发现了有陌生感。
“他还记得我和他妈妈,哥哥却不记得了。我们告诉他,这是你哥哥,他不认。爷爷和奶奶也不记得了。”杨阳父亲杨斐然说,“我们问他,回家后生活是否习惯,他也不应。他想说话时,就和你说一两句,不想说时,你怎么问他也不说。”
“现在,他和我们的熟悉程度只能达到40%。”杨斐然说,杨阳被拐到福建后,有了新名字,说的语言也不同。
“他很想念福建那个家。上学第一天,叫他到学校办公室了解情况时,他多次提到那边的情况,特别是那个家里的人。”马山县城北小学杨阳新班主任李小莲说,“我们问他长大后想不想去福建,他把头埋得很深,没有回答,心里很矛盾吧。”
罗晓父亲罗流福发现,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家里人不一样,不吃猪肉和鸡肉,问孩子想吃什么也不说。”
罗晓是2006年12月26日被拐走的。那天上午,已经6岁的他走出他家位于广西马山县城郊的出租屋去买盐就再“不见了”,直到不久前被警方从福建解救回来。
孩子虽然回来了,但他们的心却没有真正回家。
如何消除隔阂?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这些孩子产生这样心理的原因。”广西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林洁箐分析说,“原因主要两个方面。”
这些孩子被拐卖时只有几岁,在另外一个环境生活几年,亲生父母和原来的生活环境在记忆里慢慢模糊,甚至淡忘。重新回到原来的家,会感到陌生。
“另一个原因是亲情的二次隔离。”林洁箐说,这些孩子到另外一个家庭后,在新的养育环境中培养了新的亲情。当他们再次被带离已经培养了深厚感情的那个环境时,心理上被迫承受第二次亲情隔离,到一个已经陌生的环境去接受另外的亲情和环境。在这个心理适应期内,孩子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情绪。
“杨阳去的那个家庭,条件很好,他们对杨阳很关心,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陆凤清的话印证了林洁箐的分析,“杨阳回来时,背了一个书包,上面写有那个家的联系地址和电话,还有很多他在那里和他们拍的照片。我们两个家庭已在电话里取得联系,那边的人在电话里哭了,舍不得杨阳回来。”
“这种情况不能着急。”林洁箐说,“家长一定要用心去理解他们,不能给他们任何压力,不能指责和批评他们,要给他们一个心理接受过程。”
“还要多关怀,用多种方式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比如通过新的学校、新的同学和新的老师,培养更多新的感情,让他们慢慢熟悉新的环境。”
“如果孩子大一点,家长可以告诉他们事情真相,消除他们隔阂心理。”林洁箐建议,“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孩子和对方家庭联系,甚至见面,通过感情的沟通来化解他们人已回家、心却依然游离依恋在另一个地方的心理。”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专电(辛京)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组建了国内外产学研跨学科的1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