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倾力突破百姓用水难 七里河水利工程滋养山乡千万家

来源:兰州日报 2010-04-27 06:10   https://www.yybnet.net/

当村民从集雨水窖里打出第一桶水;当清澈的自来水流进锅里;当农户们第一次种上自己灌溉的蔬菜大棚;当灌区在春耕第一时间里开闸提灌……朴实的村民们那一张张因“水”而绽放的笑脸,一个个因“水”而丰富的表情,一句句因“水”而感动的话语,与矗立的大山一道,见证着七里河山区农村一个又一个告别困扰于“水”的历史时刻。而今,当忙碌了一天的村民揭开水窖,或打开龙头,汩汩而来的水滋养着的,不仅仅是数以万计的农田,还有山区老百姓感恩的心灵。近年来,七里河区委、区政府从解决百姓吃水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强有力地举措,赋予水利以更广的民生内涵。正因此,在七里河山区老百姓的心里,水这个名字,永远比血更浓! 

“集雨水窖”惠及千万家

后山农村告别饮水难

再次走进海拔2890米的七里河区黄峪乡尖山村,记者脑海里浮现出2007年10月七里河区集雨水窖工程完工时的采访场景:刚刚用上窖水的村民冯秀兰笑得合不拢嘴,她边从窖里打水边指着自家墙角放着的两个大铁桶说,“这是以前用来驮水的,有了这水窖,就没什么大用场了。”如今,七里河区已建成集雨水窖3686眼,惠及后山 8029人。

自打从湖滩娘家嫁到尖山村,这两个铁桶陪伴冯秀兰走过20多年没水吃的日子。“以前娘家的日子也过得很拮据,原想着嫁过来会好些,可一到这里,才知道连吃水都这么困难。”记者再次造访,冯秀兰仍然满怀感激,“以前吃水全靠人挑牲畜驮,到河沟拉一趟水来回得两个多小时,两三天就得去一趟,耗时费工不说,还经常拉不到水。集雨水窖建成后,我不出院子就能从窖里打上清洌洌的水来。”冯秀兰告诉记者,“前一阵子没下雨,但我们心底挺踏实,窖里有水农村人心里就不慌,这多亏了集雨水窖!要是以前遇到天旱,人吃的水都没有,更甭提牲畜了。”

集雨水窖工程的实施,让七里河后山地区21个行政村的村民告别了四处找水吃、挑水吃的艰辛历史,坐落于村居院落里的集雨水窖,在雨季里为村民集蓄、留下了天上的雨水,让他们不再为吃水犯愁。这几千眼水窖有着统一的编号,每一眼上面刻着同样的红字——七里河区干旱山区人畜饮水集雨工程,后山地区村民的好日子渐渐地开了头。“饮水思源”,感恩的村民们给水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幸福水窖”。这一眼眼幸福水窖正用集蓄的雨水,滋养着后山地区村民的生活。

七里河区95%的土地在农村,全区农业人口达11万之多,山区大量农业人口曾不同程度地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特别是后山地区的黄峪、魏岭、西果园、阿干等4个乡镇更是山大沟深,梁峁纵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常年干旱少雨。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祖祖辈辈都靠人挑牲畜驮,翻山越岭从别处找水吃,承受着常年没有水吃的生活困境。

关注民生,七里河区将更多目光聚集到后山地区群众的吃水难上,经过细致的调研走访,区委、区政府下决心要让乡亲们告别“吃水难”,并在前些年通过打井、集中修建人饮工程先期解决4万多人“饮水难”的基础上,针对后山地区山大沟深,水源缺乏,群众居住相对分散的实际,于2007年提出通过天降雨水的集蓄来解决群众的吃水问题的思路。同年3月,在和煦的春风中,一个情系民生、饱含爱心、造福群众的“干旱山区农村人畜饮水集雨工程”付诸实施,区委、区政府还将其列为当年为民兴办的实事之一,专门成立了农村人畜饮水集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对工程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安排。

一时间,在后山地区的乡镇和农村,修建人畜饮水集雨工程成为头等大事,动员会、座谈会、培训会接连召开,形成修建工程的浓厚氛围。区上和乡镇的包村领导和技术人员走进农家小院,驻扎在施工现场,和农户促膝谈心,宣传建设集雨水窖工程的意义,手把手教农民修建水窖。为将惠民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技术人员和各乡镇包村人员在每个村小组重点选择2到3户,按照技术要求先行开工建设,再组织村民现场观摩全面推广,严格开展技术指导、质量监督、进度控制和服务工作,确保了工程质量。当年为群众修建集雨水窖1779多眼,解决了1757户、近8000人的吃水困难。同时,还为14所小学修建了22眼水窖。

到整个工程圆满结束,七里河区共修了3686眼集雨水窖。今天,走进后山地区的农家院落,一眼眼集雨水窖静立院中,在天旱年份给后山地区的农户们吃上了“定心丸”。区水利局工作人员不无自豪地说,如今,七里河区后山地区基本实现了“户户有水窖,人人有水喝,干旱年份不返渴”的目标。村民们也由衷地感叹:“党和政府把我们农民看到天上了!”

有水了,解放了拉水的劳动力,平均每户每年可为此节约开支700元—800元,农民减轻了负担,解放出来的劳力又可外出打工挣钱。惠泽千家万户的集雨水窖,成为后山地区村民致富路上的一个“助推器”。

维修改造砌渠蓄水

三大灌区滋养6万亩良田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今年4月2日上午,七里河区前山胡家湾村袁坤山一家早早来到地里等着春溉放水。11点整,西津电灌管理处六泵出水口准时开闸放水,看着水哗哗地流进自家田里,袁坤山一家几口高兴地说,“再过两三天就可以翻地下种了,今年春灌提前了15天,种早熟玉米长势肯定不会错。”

袁坤山家是胡家湾村第一户上水的农户, 看着水漫过的土地,袁坤山笑得嘴都合不拢,“我家种优质玉米七八年了,现在又是双垄沟播覆膜玉米。水浇完两三天后,我们就可以犁地下种了。”春光下,刚浇完水的土地泛着银光,也承载着村民的收获和希望。今年春耕一开始,七里河区灌区根据监测数据提前15天提灌放水,西津、彭家坪和沈家岭三大灌区保障了6万多亩良田春耕无忧。

应该说,建设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大灌区是七里河区水利的命脉工程。因运行年代长,敷设于城区的支干压力管道至今未曾改造过,加上设备落后等原因,致使运营成本不断增加,工程效益逐年降低,灌区运行不堪重负。从2007年起,七里河区确立了“12345”的水利工作新思路,以发展水利事业为主线,以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和搭建多元化水利投资平台为突破,以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争取资金,投资2000多万元启动实施了沈家岭电力提灌扩建、沈家岭电灌处—至四泵站设备更新改造、彭家坪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西津小机组配套等4项灌区挖潜改造工程,,扩大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4月21日,记者在彭家坪镇贾家山村采访时看到,位于山脚下的泵房正在提升改造中,村支书田世泰率领村民忙得不亦乐乎,他高兴地对记者说,“政府投资材料和设备,村民们都乐意出工出劳,用不了多久工程就能完工。”看着村民们干活的积极劲头,陪同记者采访的区水利局局长何能斌感慨地说,“七里河区水利工作能有今天的成绩,一是大政策好,二是小政策也好。大政策源自国家,小政策则是区委、区政府这些年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给庄稼背上‘水壶\’,什么时候缺水随时可以灌溉。”这是七里河区干旱山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带给村民实实在在的好处。去年,七里河区政府实事之一的干旱山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在贾家山村率先推广,通过争取中央财政补助、省市财政配套、地方和群众自筹等方式,共投资605万元,区水利局、水保站与彭家坪镇共同协调配合动员群众投工投劳,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定点、布局,目前主体骨干工程已完工,并完成混凝土集流面3.25万平方米,黄土夯实集流面9万平方米,集蓄水量4.5万立方米。记者在现场看到,建在田里的水窖里蓄满了水,村支书田世泰指着田间的小水渠说,“今年,我们还要将田间的水渠按水利局要求的标准全砌了,届时,全村的蔬菜种植用水就有保障了。”

沿彭家坪灌区引水一路行来,新修砌的水渠里清澈见底,清洌洌的水缓缓地流出泵房,再由各支渠流进田间地头。这是七里河区顺利推进的又一水利工程——彭家坪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截至目前,4条3.67公里干渠、3条6.07公里支渠砼改造衬砌处理已全面完工,新修建的4座水堰投入使用,建成后的工程已在生产中发挥节水效益。数据显示,节水改造后灌区年节水量达27万立方米,渠系利用系数由0.55提高到0.6,不仅改善了彭家坪、黄峪两个乡镇2.42万亩灌溉供水条件,而且极大地增强了灌区和受益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后劲。

在西津坪千亩现代设施农业基地,一个个排列整齐的温室大棚里都装有水龙头,只要蔬菜有需要,农民随手就可打开水龙头进行浇灌。为保障新建西津坪现代设施农业基地的生产用水,七里河区利用现有的水利设施,通过衬砌渠道引西津灌区提黄水和敷设PE管道引西津坪上水工程所提地下水两种水源相结合的办法,为区上新建设的千亩设施农业基本配套了上水工程,使大棚一投入种植就有灌溉保障。走进刚投入使用的大棚,新栽的黄瓜已经挂果,在阳光下鲜嫩无比。负责管护大棚的村民孙有江告诉记者,这里以前主要是旱作农业,去年建了大棚,又上了水,村上的发展重点就转到蔬菜上了。他高兴地说,“眼下正是黄瓜上市的时候,每天都有菜商来棚里收购,卖菜不用出地头,还能赶个好价钱。”

记者采访中获悉,七里河区西津、彭家坪和沈家岭电力提灌工程将迎来脱胎换骨的大转机,因为总投资上亿元的西津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已获国家发改委审批,据介绍,该工程竣工后,泵站能源单耗将由现在的6.42kw·h/kt·m下降至 4.59kw·h/kt·m,可有效改善提灌工程的上水能力,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去年9月30日,七里河区魏岭乡绿化村大庄窠热闹得像过年,村民擂起喜庆的锣鼓,一串串鞭炮响彻云霄,七里河区当年的民生工程——魏岭乡安全饮水工程正式竣工通水,村民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区委、区政府的感激之情。拧开自家院里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汩汩地流进脸盆里,村民王积荣高兴地说:“现在好啊,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再也不用喝黄河的提灌水了。”从那天起,沈家岭、狗娃山上的村民正式告别饮用黄河浇灌水的历史,期盼已久的安全、无污染的自来水通到520多户村民家中。

“以前,村子里的人吃水都是靠黄河提灌和雨水集流水窖,大多数时间都要到西果园拉水吃。”年过七旬的王积荣回忆,“以前吃水就得用牲口到西果园去拉,一个来回得两个半小时,拉一次水全家人只够吃两天。一家人为吃水伤透脑筋。”在王大爷亮豁的院子里,一栋气派的二层楼打扫得干干净净,自来水管就安在厨房外的墙角,拧开水龙头,老伴端着半盆自来水就进厨房做饭了。区上的四大班子领导还进村入户,实地了解自来水进村的情况,并为村民送去祝福。“今天真的像过年,去年村上道路硬化修通了,今年赶在国庆前通上自来水,我从心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当日,绿化村包括大庄窠在内的7个村小组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

黄峪乡陶家沟村民陶家和是七里河区安全饮水工程的受益者。2008年,七里河区投资177.3万元,完成政府为民兴办的实事——黄峪乡中陶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2814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正是这一工程的实施,陶家和家的四合院里从2008年起就有了一个水龙头,甘甜的自来水从此滋养着他家人走过的每一个日子。“以前全村人大多数喝的都是提灌上来的黄河水,只有个别有门路的农户到山下拉水,自从通上自来水,做饭泡茶样样都香!”

据了解,近几年来,七里河筹资近3000万元,实施了7个集中饮水安全工程和1项集雨水窖工程,解决了后山152个自然村6.3万人的饮水安全和8000多人饮水困难问题。目前,七里河全区人畜饮水解困率达到100%,农村缺水地区供水受益率达95%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90%以上,有126个自然村实现了“一户一表、集中水表、计量收费”的城市化管理模式,全区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七里河区委书记赵建利说,“水是民生的根本保障,七里河山区已经实现了‘大旱之年无大灾\’,这是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翻看七里河区近几年的政府实事,每年都有几个安全饮水工程等水利项目。2009年,七里河区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水利建设的实施意见,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项目的扶持力度,并决定从当年起,区财政每年拨付300万元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今年农村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已拨付到位。正是有了区委、区政府的鼎力支持,七里河区农业生产及农村人畜饮水才有今天的喜人变化。

新闻推荐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未完成目标监管领导将被追责

【据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会议指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倾力突破百姓用水难 七里河水利工程滋养山乡千万家)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